close

前面談了修行必須跟隨老師,所以必須懂得選擇適合的老師,以及師徒相處之道。

那是從一般的道理、普遍的準則來論,能不能從密續密法的精神來說明呢?

可以,密續密法有次第、有方法,需要老師給予學生相關的口訣心要,當學生有疑惑,老師應當為之解釋,正所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那麼學生或弟子的準則呢?有人用佛子行,有人用弟子規來教導或規範,有緣可以自行參閱。

那麼密續密法的特色是什麼?以初灌外法階段來說,就是「瑜伽」,我們有金剛心菩薩法,這是一種瑜伽,還有上師相應法,也是瑜伽,以及本尊法,仍然是本尊瑜伽。

二灌內法仍然是瑜伽,包括了寶瓶氣瑜伽、拙火瑜伽、明點瑜伽、無漏瑜伽。

初灌是二灌的基礎,二灌是三灌的基礎,三灌是四灌的基礎。

廣泛地看,也就是初灌瑜珈、二灌瑜珈、三灌瑜伽與四灌瑜伽。

也可以說事部瑜伽、行部瑜伽、瑜伽部瑜伽、無上部瑜伽。

不管怎麼分類,就是四大瑜伽,然後裡面各有幾種瑜伽。

既然都是瑜伽,那麼瑜伽是什麼?瑜伽就是yoga,密續密法的「瑜伽」探究根源,與古印度的婆羅門教(廣義)有關,又影響了日後再次復興的印度教(仍是廣義)。

古印度有數萬名神祇,經過時間演變,最後演變為最重要的三位大神,以及他們的眷屬,流傳下來有各式各樣的「奧義書」、「瑜伽書」,在人間流傳又產生無數流派,以及各自傳承的主修重點以及經論。

最重要的三大神就是梵、那羅延、希瓦,也稱為梵天、毗濕奴、濕婆,當然他們的名稱甚多,不一一列舉。

這三位大神都有各自的修行方法流傳下來,只是流傳的廣博與否,也都有相關的奧義書、瑜伽書。

裡面談到修行,就是「瑜伽」二字。

瑜伽需要從念想入手,從而達到沒有念想,從疑惑入手,從而達到沒有疑惑。這個過程就是一種心靈、心念、想法上的變化,以及對於這種變化的「人為」控制。「人為」二字,就表示有過程,有方法,有階段,是修行瑜伽的人自己可以調整控制的。

在古印度,瑜伽是一種自己的意識與至上意識的結合,是一種兩種意志無分無別的狀態,也可以說是個體意識與至上意識並無二致的現象。

當然,有的古印度門派認為是個人靈魂與至上靈魂的全然融合,是個人靈魂融入至上靈魂的大光明海。

就是所謂的梵我合一。

如果在密續密法,就是金剛心菩薩與我合一、上師與我合一、本尊與我合一。

不論是金剛心菩薩瑜伽、上師瑜伽、本尊瑜伽,都從念想金剛心菩薩、念想上師,以及念想本尊入手,然後達到沒有念想,不須念想都是一致合一的狀態。

不必去想,就已經是了。(恆在不審)

如果還需要去想,那就不是。(若審不在)

從疑惑開始,從不明白金剛心菩薩、上師、本尊的意義入手,從而達到明白且不疑惑。

除了修持法本儀軌,平日需要多想金剛心菩薩是誰、上師是誰、本尊是誰,多去了解他們的外在形象,然後從這些外相中突破,看到這些看得到的特徵,分別代表著哪些看不到的本質。

剛開始熟記他們的樣貌,再從他們的樣貌中,去看到那些內在深層的意義。

他們的本質是無法形容的,修行者必須突破外相,看到「為什麼畫成這樣」的意義。

三摩地中可以如此思維,平常生活中可以多去念想,想久了,自然睡夢中也是如此想。

想久了的意思,就是每天每小時每分鐘都投入,而且到了「莊周夢蝶」的恍惚中,不知道是莊子夢到了蝴蝶,還是蝴蝶夢到的莊子。

慢慢的融入,慢慢的全然融合,無分無別。

這就是瑜伽,密續密法的瑜伽。

畢竟我們是一般人,沒有個假託對象,實在難以入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持靜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