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一天,在禪定中師尊說,研究一下道安法師。

道安?這是哪位?自己找。

我翻閱了高僧傳等歷史文獻,以及網路查閱以後,明白了為什麼要研究他。

過兩天,有人來訪,問我:「
僧人為何姓釋?」

太妙了!剛研究了一些資料,就有人問問題,然後剛好我會答!感謝師尊的指導,您真是個無與倫比的指導教授啊!

回到這個僧尼的姓氏問題。

佛教傳入中土初期,僧人多以出生國家為姓,例如曇摩羅刹,月支國僧人,出生於敦煌,法號為敦煌曇摩羅刹,或者音譯姓支(月支國)、安(安息國)、竺(天竺國)、康(康居國),例如支婁迦讖、安世高、竺法蘭、康僧會等,都是天竺西域人士。

有的姓氏是複姓,安侯、都尉等,也是安息國姓氏。

還有一種,例如敦煌曇摩羅刹,後來改法號為竺法護。他原本先改回原姓支,法號支法護。後來拜竺高座為師,所以改跟隨他的師父姓氏「竺」,變成竺法護。史上敦煌曇摩羅刹、竺法護都有稱號。

(以前讀過歷史課本記載「竺法護」這個姓名)

另外,有的僧人直接姓僧或僧迦,例如僧迦提婆、僧迦拔澄。通常,也有僧人姓佛,或者佛陀,例如姚秦時翻譯四分律的「佛陀耶舍」。坦白說,僧(迦)也好,佛(陀)也好,說不定只是一種身份的辨識,未必真的姓這個姓氏。

當然也有直接使用原本名字,連姓都不知的,例如翻譯阿含經五十卷的求那跋陀羅,他是天竺人,不用竺為姓。翻譯十誦律六十一卷的弗若多羅、卑摩羅叉,是罽賓人,曇摩流支,是龜茲人。

跟隨俗家姓氏的也有,如中國歷史上漢傳佛教的五大譯師「鳩摩羅什」,印度後裔的龜玆人,他的父親叫鳩摩羅炎,是從印度逃亡到西域的印度貴族後裔,其母是龜茲國王的妹妹,就是沿用父姓。

這些都是層層翻譯過來的法名,各式各樣的姓氏都有,實在很難找到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規則。

總結來說,魏晉時期的沙門僧人,姓什麼,各各不同。

為什麼會演變成今日的出家人(不論僧尼)都姓「釋」呢?

傳統上,沒出家不可以用這個姓

這跟師尊要我瞭解的「道安法師」有關。

直到道安出現,出家人才漸漸演變出以「釋」為姓的基準。

根據維基百科,『釋道安(312年-385年),俗姓衛,常山扶柳(今河北冀縣)人,魏晉南北朝時代著名高僧,凈土宗初祖慧遠之師,是中觀般若學在中國的先驅,對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特殊貢獻。鳩摩羅什推崇他是「東方聖人」,在當時有「彌天釋道安」的美譽。

道安以為,根本導師乃釋迦世尊,故「以釋命氏」。後來譯出《增一阿含》,果然有「四河入海,無復河名;四姓出家,同稱釋氏」之語,因與經典相符,故中國僧人以「釋」為姓遂成定制,至今已一千六百餘年。

(以上兩段出自維基百科)

「增一阿含經」對於佛教沙門通稱「釋姓」的說法其實有待商榷,因為也有其他版本譯文是「四河入海,無復河名;四姓為沙門,皆稱釋種。

經文最後兩句,「四姓出家,同稱釋氏」、「四姓為沙門,皆稱釋種」的文字不太一樣,值得推敲。

其中,最後一句不同,解讀就差很多。

「同稱釋氏」,就可解讀為「同樣可以稱釋為姓氏」,但是「皆稱釋種」,卻可以解讀為「同樣可以稱為佛子」。

中文實在有意思,「氏」與「種」,這兩字有同樣的解釋,也可有不同的說法。

魏晉以前,從印度、西域前來中土的僧人,如前文所揭示,沒有人冠以「釋姓」,甚至我們還看到菩提達摩、佛澄圖等,都不是姓「釋」。中國也有一位西行取經「朱士行」,中國人氏,也不是姓「釋」。

不過,那是兩千年前、一千五百年前的事情了。至少,現在的出家人,僧尼都是姓「釋」。

師尊也是姓「釋」,法號是「上蓮下生」法王,按照顯宗規矩,請教出家人的法號時,需謙卑請示:「請問法師上下」。弟子稱呼自己的師父,不能直呼法號,必須加「上下」。

蓮耶要叫做「釋蓮耶」,釋,是佛教出家人的通姓,蓮、蓮花,是真佛弟子第二代(師尊是第一代)出家眾共同的法號用字,因此,正確排法就是「釋蓮O」或者「釋蓮花OO」。

從歷史資料分析,出家人改姓「釋」,是道安大師個人的主張(應該也是第一個,最強力推廣的),不是佛陀當時的作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持靜者 的頭像
    持靜者

    持靜者 silentkeeper

    持靜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