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金剛藏菩薩說因為菩薩修行時都想減少險阻並且希望早日成就,從初地菩薩開始,必須追隨佛菩薩善知識所說的修行方法與經驗,包括對於每個階段(地)的情形與修行成果都要知道,這是一直到第二地、第三地,以致於第十地都需要培養的修行精神。

每一位菩薩都要知道甚麼?
1.善知諸地障對治,
2.善知地成壞,
3.善知地相果,
4.善知地得修,
5.善知地法清
淨,
6.善知地地轉行,
7.善知地地處、非處,
8.善知地
地殊勝智,
9.善知地地不退轉,
10.善知淨治一切
菩薩地乃至轉入如來地。

這種如實了知的精神,從初地開始一直到十地,沒有不重視這種精神的,只有培養這些共同的基礎,日後才有機會可以「成於如來智慧光明」。

金剛藏菩薩還舉了大商人的例子,他說出發到遠方去做生意時,總要先打聽清楚,這一路上有甚麼地方可以住、吃,哪裡有高山險阻,哪裡有強盜土匪,哪裡可以得到支援幫助,走到哪個地方需要轉彎,等等諸如此類的情報,成功的大商人在出發前都會打聽清楚,才好準備各種資糧與安排行商路線。

有趣!菩薩居然會舉做生意的例子!金剛藏菩薩說:「薩商主亦復如是,住於初地,善知諸地障對治,乃至善知一切菩薩地清淨,轉入如來地,然後乃具福智資糧,將一切眾生經生死曠野險難之處,安隱得至薩婆若城,身及眾生不經患難。」只有做好準備,才能夠讓自己與同行者不會迷路,在菩薩行裡,才不會掉進自己的三毒五蘊六根六識的陷阱。其實也沒誰設陷阱,都是自己啊!

這段最後,金剛藏菩薩再次強調,務必要「菩薩常應匪懈勤修諸地殊勝淨業,乃至趣入如來智地」。

原文:

菩薩摩訶薩住於初地,應從諸佛菩薩
善知識所推求請問,於此地中相及得果,無有厭足,為欲成就此地法故;亦應從諸佛菩薩善知識所推求請問,第二地中相及得果,無有厭足,為欲成就彼地法故;亦應如是推求請問,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地中相及得果,無有厭足,為欲成就彼地法故。是菩薩善知諸地障對治,善知地成壞,善知地相果,善知地得修,善知地法清淨,善知地地轉行,善知地地處、非處,善知地地殊勝智,善知地地不退轉,善知淨治一切菩薩地乃至轉入如來地。佛子!菩薩如是善知地相,始於初地起行不斷,如是乃至入第十地無有斷絕;由此諸地智光明故,成於如來智慧光明。佛子!譬如商主善知方便,欲將諸商人往詣大城,未發之時,先問道中功德過失,及住止之處安危可不,然後具道資糧,作所應作。佛子!彼大商主雖未發足,能知道中所有一切安危之事,善以智慧籌量觀察,備其所須令無乏少,將諸商眾乃至安隱到彼大城,身及眾人悉免憂患。佛子!菩薩商主亦復如是,住於初地,善知諸地障對治,乃至善知一切菩薩地清淨,轉入如來地,然後乃具福智資糧,將一切眾生經生死曠野險難之處,安隱得至薩婆若城,身及眾生不經患難。是故,菩薩常應匪懈勤修諸地殊勝淨業,乃至趣入如來智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持靜者 的頭像
    持靜者

    持靜者 silentkeeper

    持靜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