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試著融合十地品、岡波巴大手印四瑜珈、阿羅漢四果地,不過撰寫乃是臨時起意、時間倉促,可能不完整,純粹記錄而已。
日後有機緣會繼續寫下更完整的內容...
****************
原文寫道:
一、身見:也就是眾生在五蘊等法中,生起「有個實體的我」之妄念。
二、疑見:也就是懷疑佛陀與他的教法(宗內來說,懷疑師尊與他的教法)。
三、戒禁取見:相信只有外在儀式(包括宗教儀式與苦行苦修的形式)才能帶來解脫。
如果能斷除這三個結縛,就是佛典所言「入流者」(須陀洹),不會投生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這類行者頂多人間或天界投生七次,就可以達到究竟解脫。(七次,時輪金剛法?)禪修這三個結縛,稱為須陀洹道,成功瓦解後,稱為入流果或須陀洹果。
第二階段,減弱三毒:除了已經斷除前三結縛,並沒有進一步斷除其他結縛,只是減弱了三個根本煩惱「貪嗔癡」,還是偶爾生起,不過不會隨之起舞流轉,而且程度都很弱。
如果能進而做到,就會成為「一來」(斯陀洹),只要在人間或欲界天轉生一次,就可以達到究竟目標。禪修減弱三毒,稱為斯陀洹道,成功達成減弱的淨化,就是斯陀洹果。
當我跟隨師尊學習華嚴經十地品時,發現解說第三地的成就時,有一句「見縛先滅,一切欲縛、色縛、有縛、無明縛皆轉微薄」,按照阿羅漢的次第來說,這句形容三地菩薩的話,與二果阿羅漢解除的結縛有關,因為二果阿羅漢已經沒有見縛,貪嗔癡見淡薄。而且三地菩薩厭離一切世俗有為,生起明確清楚的出離心,這個階段也與岡波巴大手印四瑜珈的第一個「專一瑜珈」有密切關係。
也就是說,菩薩十個次第與聲聞(阿羅漢四果地)緣覺次第有密切相關,而且透過岡波巴大手印的禪修,可以如實達成這樣的效果。
第四地菩薩的解說中,不斷強調功課是「離」,一些世俗的、無關解脫的都要「一切皆離」,所以四地菩薩的修行與離戲瑜珈有關。四地又需要靜默才能精進,離戲就是徹底遠離戲論,靜默、精進、離戲三者有密切關係。
原文寫道:
四、欲貪
五、嗔恚
第三階段能斷除「欲貪」與「嗔恚」,就可以達到「不還」(阿那含),因為這兩個善於偽裝、躲在顯意識、潛意識之中,只要能移除他們,或者看穿他們最微細的偽裝,都可以讓自己達到永遠不會再來這個世間。同時,這種人自然會轉生到色界天裡面崇高的淨居天(五不還天之一),並且在這裡達到究竟涅槃。禪修這兩個結縛的過程,就是阿那含道,成功瓦解這兩個結縛,就是阿那含果。
六、色貪
七、無色貪
八、慢
九、掉舉
十、無明
這五個就是五上分結,這五個都是「不還」還沒斷除的部分,尤其是無明,無明是一切煩惱中最根深柢固的煩惱,可以藉由完全覺悟四聖諦(苦集滅道),也可以禪修十二因緣,達到完全化解。如果一旦瓦解這五個結縛,就可以達到阿羅漢果的地步,也就是完成「自度」的過程。
佛經上都記載著阿羅漢乃是:「諸漏已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還有一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五地發心也是離戲,接著必須認識很多世俗的現象,並且學習相關知識,那是為了利益眾生而學,不是為了自己學習,五地中必須把修行與世俗合一,所以五地菩薩的修行功課開始學習一味,把各種邊見都融合為一味,這時候與一味瑜珈有關,包括五地與六地(一味瑜珈的局部)、七地都是一味瑜珈,因為在第七地的解說中,提到了初地到七地都是雜染中修行,直到七地成就,果地(不是道)才能跨越雜染而入純淨,因為一切煩惱無明都已斷除。
七地是個有趣的階段,在七地以前(包括七地的根、道)都是斷除,七地的根幾乎是四果阿羅漢,七地的道是從四果邁入菩薩行的重要關鍵,因為阿羅漢的修持都是追求斷除一切,在追求乾淨中修行,四果更是斷除得非常徹底,阿羅漢怕染,所以難以接受染法卻不染的想法,在維摩詰經提到天女散花,四果阿羅漢拂不去,菩薩卻是不一樣的情況,在污染中修行(無關追求了),就表示七地的差異在於「染」。
七地的果,則已經完成染與不染的一味,如同以前寫月燈三昧經的「染法不染、嗔法不嗔、癡法不癡」,這已經是一味瑜珈的上品,接著從八地而起的就是「無修瑜珈」了。
原文寫到:
若是在此時發現自己解脫,但大家仍不得解脫,依舊輾轉流轉於輪迴,感受到這種苦痛,生起大悲心,以眾生之苦為己之苦,將走上另一條修行路,願意回到六道中協助未能證悟的眾生,這就是「度他」的菩薩行了。
但是,基本與共通的,都是不還的境界,也就是煩惱漏盡,心無漏而修行身無漏。
八地菩薩親證無生法忍,當下容易進入無餘涅槃,使得佛必須勸誘八地菩薩起來度化眾生,因為八地不是究竟,上面還有很多功課要學習,因此,八地以後的功課,與岡波巴大手印的最後一個「無修瑜珈」有關。而且八地菩薩的「根(基)」已經超越阿羅漢、辟支佛很多,更不用說「道」、「果」。
八地菩薩以上就是師尊所說「悟後啟修」的階段,把自己證悟的無生法忍,不只在禪定中可以運用自如,在生活作息、行住坐臥之間,都需要長期浸潤在裡面,讓自己真真正正做得到「佛性作用而不是人性作用」。無修不是不修,而是無所不修,甚麼都是修,一日就是一次完整的修持,以佛性來修持,一切都是「夢幻泡影中的眾善奉行」。
日後有機緣會繼續寫下更完整的內容...
****************
原文寫道:
一、身見:也就是眾生在五蘊等法中,生起「有個實體的我」之妄念。
二、疑見:也就是懷疑佛陀與他的教法(宗內來說,懷疑師尊與他的教法)。
三、戒禁取見:相信只有外在儀式(包括宗教儀式與苦行苦修的形式)才能帶來解脫。
如果能斷除這三個結縛,就是佛典所言「入流者」(須陀洹),不會投生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這類行者頂多人間或天界投生七次,就可以達到究竟解脫。(七次,時輪金剛法?)禪修這三個結縛,稱為須陀洹道,成功瓦解後,稱為入流果或須陀洹果。
第二階段,減弱三毒:除了已經斷除前三結縛,並沒有進一步斷除其他結縛,只是減弱了三個根本煩惱「貪嗔癡」,還是偶爾生起,不過不會隨之起舞流轉,而且程度都很弱。
如果能進而做到,就會成為「一來」(斯陀洹),只要在人間或欲界天轉生一次,就可以達到究竟目標。禪修減弱三毒,稱為斯陀洹道,成功達成減弱的淨化,就是斯陀洹果。
當我跟隨師尊學習華嚴經十地品時,發現解說第三地的成就時,有一句「見縛先滅,一切欲縛、色縛、有縛、無明縛皆轉微薄」,按照阿羅漢的次第來說,這句形容三地菩薩的話,與二果阿羅漢解除的結縛有關,因為二果阿羅漢已經沒有見縛,貪嗔癡見淡薄。而且三地菩薩厭離一切世俗有為,生起明確清楚的出離心,這個階段也與岡波巴大手印四瑜珈的第一個「專一瑜珈」有密切關係。
也就是說,菩薩十個次第與聲聞(阿羅漢四果地)緣覺次第有密切相關,而且透過岡波巴大手印的禪修,可以如實達成這樣的效果。
第四地菩薩的解說中,不斷強調功課是「離」,一些世俗的、無關解脫的都要「一切皆離」,所以四地菩薩的修行與離戲瑜珈有關。四地又需要靜默才能精進,離戲就是徹底遠離戲論,靜默、精進、離戲三者有密切關係。
原文寫道:
四、欲貪
五、嗔恚
第三階段能斷除「欲貪」與「嗔恚」,就可以達到「不還」(阿那含),因為這兩個善於偽裝、躲在顯意識、潛意識之中,只要能移除他們,或者看穿他們最微細的偽裝,都可以讓自己達到永遠不會再來這個世間。同時,這種人自然會轉生到色界天裡面崇高的淨居天(五不還天之一),並且在這裡達到究竟涅槃。禪修這兩個結縛的過程,就是阿那含道,成功瓦解這兩個結縛,就是阿那含果。
六、色貪
七、無色貪
八、慢
九、掉舉
十、無明
這五個就是五上分結,這五個都是「不還」還沒斷除的部分,尤其是無明,無明是一切煩惱中最根深柢固的煩惱,可以藉由完全覺悟四聖諦(苦集滅道),也可以禪修十二因緣,達到完全化解。如果一旦瓦解這五個結縛,就可以達到阿羅漢果的地步,也就是完成「自度」的過程。
佛經上都記載著阿羅漢乃是:「諸漏已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還有一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五地發心也是離戲,接著必須認識很多世俗的現象,並且學習相關知識,那是為了利益眾生而學,不是為了自己學習,五地中必須把修行與世俗合一,所以五地菩薩的修行功課開始學習一味,把各種邊見都融合為一味,這時候與一味瑜珈有關,包括五地與六地(一味瑜珈的局部)、七地都是一味瑜珈,因為在第七地的解說中,提到了初地到七地都是雜染中修行,直到七地成就,果地(不是道)才能跨越雜染而入純淨,因為一切煩惱無明都已斷除。
七地是個有趣的階段,在七地以前(包括七地的根、道)都是斷除,七地的根幾乎是四果阿羅漢,七地的道是從四果邁入菩薩行的重要關鍵,因為阿羅漢的修持都是追求斷除一切,在追求乾淨中修行,四果更是斷除得非常徹底,阿羅漢怕染,所以難以接受染法卻不染的想法,在維摩詰經提到天女散花,四果阿羅漢拂不去,菩薩卻是不一樣的情況,在污染中修行(無關追求了),就表示七地的差異在於「染」。
七地的果,則已經完成染與不染的一味,如同以前寫月燈三昧經的「染法不染、嗔法不嗔、癡法不癡」,這已經是一味瑜珈的上品,接著從八地而起的就是「無修瑜珈」了。
原文寫到:
若是在此時發現自己解脫,但大家仍不得解脫,依舊輾轉流轉於輪迴,感受到這種苦痛,生起大悲心,以眾生之苦為己之苦,將走上另一條修行路,願意回到六道中協助未能證悟的眾生,這就是「度他」的菩薩行了。
但是,基本與共通的,都是不還的境界,也就是煩惱漏盡,心無漏而修行身無漏。
八地菩薩親證無生法忍,當下容易進入無餘涅槃,使得佛必須勸誘八地菩薩起來度化眾生,因為八地不是究竟,上面還有很多功課要學習,因此,八地以後的功課,與岡波巴大手印的最後一個「無修瑜珈」有關。而且八地菩薩的「根(基)」已經超越阿羅漢、辟支佛很多,更不用說「道」、「果」。
八地菩薩以上就是師尊所說「悟後啟修」的階段,把自己證悟的無生法忍,不只在禪定中可以運用自如,在生活作息、行住坐臥之間,都需要長期浸潤在裡面,讓自己真真正正做得到「佛性作用而不是人性作用」。無修不是不修,而是無所不修,甚麼都是修,一日就是一次完整的修持,以佛性來修持,一切都是「夢幻泡影中的眾善奉行」。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