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師兄啊,本來不說了,可是您說中道的論點,讓我很擔心,不得不請教一下:

一、您說如果沒有兩邊,這個中道也不能成立。看似有理,因為中道是假名,可是,沒有兩邊,中道依舊存在,您知道佛陀住世之前,印度許多奇異外道,佛陀宣說中道,只是告訴大家中道就是成就佛果的一乘道。所以,您說真如沒有甚麼中道不中道,這是很危險的。在「央掘魔羅經」卷四,佛陀對文殊菩薩說了中道就是一乘法,就是遠離兩邊的一乘法,也就是摩訶衍,有沒有兩邊,中道都在,只是大家以為兩邊是真實,佛陀才宣說中道才真實啊!

二、您說中道是邊,也是客塵,請問中道如果是客塵,怎麼能讓行者聽聞中道後得到法眼淨?「雜阿含經」卷十,二六二裡面記載著阿難說了佛陀主張的中道後,闡陀比丘因為聽聞此正見而得證法眼淨。客塵能讓人得法眼淨嗎?佛陀主張的修行方式會是客塵嗎?恕我不敢同意。

三、中道就是八正道。「中阿含經晡利多品羅摩經第三」裡面佛陀說了「捨此二邊。有取中道。成明成智。成就於定。而得自在。趣智趣覺。趣於涅槃。謂八正道。」這是甚麼意思?中道是八正道,那麼八正道也是客塵嗎?師兄啊,中道如果如您所說的是邊見,是三國鼎立,是客塵,那麼為甚麼佛陀與師尊都要宣說中道?如果中道是客塵,請問龍樹菩薩說的「不生亦不滅 ,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又是甚麼?

四、中道並非邊見的另一條路或另一邊。從對治方式來說,中道不是新中間路線,不是第三條路,中道就是中道,因為世人執取兩邊如「苦樂」「淨垢」「得失」,心隨境轉,不能得到「定」。在「中阿含穢品求法經第二」中舍利弗對大眾說中道的利益,也請您參考一下:「尊者舍梨子復告諸比丘。諸賢。有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樂。順法次法。得通得覺。亦得涅槃。諸賢。云何有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樂。順法次法。得通得覺。亦得涅槃。諸賢。念欲惡。惡念欲亦惡。彼斷念欲。亦斷惡念欲。如是恚.怨結.慳嫉.欺誑.諛諂.無慙.無愧.慢.最上慢.貢高.放逸.豪貴.憎諍。諸賢。貪亦惡。著亦惡。彼斷貪。亦斷著。諸賢。是謂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樂。順法次法。得通得覺。亦得涅槃。諸賢。復有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樂。順法次法。得通得覺。亦得涅槃。諸賢。云何復有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樂。順法次法。得通得覺。亦得涅槃。謂八支聖道。正見。乃至正定。是為八。諸賢。是謂復有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樂。順法次法。得通得覺。亦得涅槃。」

五、中道可以了義的說法,就是龍樹菩薩的八不。可能以龍樹菩薩的說法,他不說中道,改說中觀,這樣是否能讓您瞭解,中觀就是中觀,不是兩邊之外的第三邊呢?這種了義的說法,就是真如,如您所說真如沒甚麼中道不中道,那麼在「那個」裡面,真如也是假名而已。事實上,佛性、本心、妙覺、自性、真如等等都是類似的假名。就好比十六地的普賢王如來,有個名可以叫、有個相可以畫出來,師尊就說還有十七地,了義的說法是這樣。

六、中道不了義的說法,就是對治。中道用來對治眾生的邊見,幫助眾生捨棄邊見,早日開悟明心見性,因為邊見無法讓眾生開悟明心見性,中道可以。所以,了義與不了義結合在一起,行者捨棄邊見行中道後,最終也是放棄一切二元對立,然後見到中道,這時候的中道等於佛性、真如了。

七、如果不用中道這個字眼,改用中觀,您是否能體悟中觀與邊見不同之處呢?邊見,就是二元對立,有個我,就有個他,所以修行為甚麼要「無我」,無我才能消弭「自他對立」,許多染垢與執著的產生,都是因為「二元對立」,真如、中觀、中道、佛性是絕對的,不是相對的,這個師尊最近兩三週的開示都說了。我們修行就是要消弭二元對立,不是嗎?

中道真的不是第三邊,不是另一條路,中道本來就在,只是我們被二元對立給障礙了,看不到中道。看到了,自然會在身口意上出現八正道,因為身口意清靜,自然得證真佛經說「身清靜口清靜意清靜為法寶」。

您的意見非佛說,非師尊說,您是大善知識,所以您的意見讓我想了很久,也查閱了佛經與師尊叢書記載,發現些許差異,這樣使得我不得不回應一些意見,如引起您不悅,非常抱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持靜者 的頭像
    持靜者

    持靜者 silentkeeper

    持靜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