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守戒,真的很重要。
戒律持守不犯,消極的,可以達成言行舉止上的梵行,積極的,可以創造言行舉止的無漏。
守戒,可以幫助修行人謹言慎行,從身口的持戒,進而達成意念的持戒。
守戒,不再種下新的業種,可以減少新的業產生,在償還舊有的業時,還可以幫助修行人加速酬業進度。
守戒,基本的清淨梵行由此開始,進而可以成就菩薩或佛果。
如果只有守戒,未必可以成佛,但是成佛一定要守戒。戒律除了消極的不犯,更有積極的去做;消極不犯的意思是,身口意上不傷害有情眾生;積極的去做的意思是,身口意上幫助有情眾生成佛。
兩種都是戒律的意義。
所以,守戒是基本功課。
成佛需要見證佛性(寶瓶氣拙火定也很重要),並且具足一切福慧資糧;見證佛性之前,需要明白自己的心,了悟心終究不可得。想明白自己的心為甚麼終究不可得,必須智慧增上,智慧增上需要定境,也就是止的功夫,如果沒有持守戒律,止,不容易長存於上座下座、分分秒秒之間。
不守戒,不可能明白自己的心,不可能見證佛性。
不守戒,一定遇到各種官非、魔難。
所以守戒是最基本的。
有了戒律的功夫(寶瓶氣拙火定也很重要),止的功夫也會增長,定境也會增長,智慧逐漸顯現,福德也會增長。
當智慧與福德增長到一定程度,因緣成熟,在善知識(如師尊)的引導下(寶瓶氣拙火定也很重要),自然會懂得為甚麼心是不可得的,想捨都捨不掉,也無須捨甚麼東西,然後,繼續持守戒律,漸漸無須刻意持守,都會自然守戒,因為恆在定境,福慧自然顯露與受用,更可以幫助早日見證佛性(寶瓶氣拙火定也很重要)。
見證佛性之後,密教成佛是具足三身,還要修持法報化三身,從佛性修持幻身,由幻身修持星光身(寶瓶氣拙火定也很重要)。在持修三身時,一切輪迴種子與業報,自然而然的消融於三身光明。
在能量不滅的情況下,三毒五毒等煩惱的力量有多大,消融的力量就有多大,更加速了消融的進度,而且加速增長任運慈悲與智慧的能量(寶瓶氣拙火定也很重要)。這種消融不是用心觀修來的,是自然的,因為這些煩惱的本質就是佛智,就是菩提。
那是一種具足慈悲與智慧的喜悅。
一切戒律,就是佛性的任運。佛性顯現,在身、在口、在意,都是微幅調整,讓自己不受腦袋的影響,而是由佛性自然的運作。
成佛之前,一定要守戒的,沒有不需守戒的道理,成佛之後,所有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任運,戒律,也是自然而然的無違。
佛性是自然而然的止觀雙運、悲智雙運。
戒律,連佛陀都持守,我們凡夫怎麼可以不守戒呢?
師尊傳法時,曾說過不宜的事情,蓮耶絕對不敢去做,就是為了清淨的戒律。
所有的房子都要地基。
戒律是成佛的地基。
岡波巴祖師說過,平常心是道,這裡的平常心,不是我們一般人所言的平常心,而是本覺的心,是佛性,是無造作的心,是子光明,不再需要觀想,不再需要用力,也不需要排斥甚麼功課,也不會抗拒甚麼外境。
不進行禪定,也不失去禪定。
沒有立斷、沒有觀想的止觀雙運。
這是真實的、本覺的心。
就是平常心。
一切從戒律開始...
戒律持守不犯,消極的,可以達成言行舉止上的梵行,積極的,可以創造言行舉止的無漏。
守戒,可以幫助修行人謹言慎行,從身口的持戒,進而達成意念的持戒。
守戒,不再種下新的業種,可以減少新的業產生,在償還舊有的業時,還可以幫助修行人加速酬業進度。
守戒,基本的清淨梵行由此開始,進而可以成就菩薩或佛果。
如果只有守戒,未必可以成佛,但是成佛一定要守戒。戒律除了消極的不犯,更有積極的去做;消極不犯的意思是,身口意上不傷害有情眾生;積極的去做的意思是,身口意上幫助有情眾生成佛。
兩種都是戒律的意義。
所以,守戒是基本功課。
成佛需要見證佛性(寶瓶氣拙火定也很重要),並且具足一切福慧資糧;見證佛性之前,需要明白自己的心,了悟心終究不可得。想明白自己的心為甚麼終究不可得,必須智慧增上,智慧增上需要定境,也就是止的功夫,如果沒有持守戒律,止,不容易長存於上座下座、分分秒秒之間。
不守戒,不可能明白自己的心,不可能見證佛性。
不守戒,一定遇到各種官非、魔難。
所以守戒是最基本的。
有了戒律的功夫(寶瓶氣拙火定也很重要),止的功夫也會增長,定境也會增長,智慧逐漸顯現,福德也會增長。
當智慧與福德增長到一定程度,因緣成熟,在善知識(如師尊)的引導下(寶瓶氣拙火定也很重要),自然會懂得為甚麼心是不可得的,想捨都捨不掉,也無須捨甚麼東西,然後,繼續持守戒律,漸漸無須刻意持守,都會自然守戒,因為恆在定境,福慧自然顯露與受用,更可以幫助早日見證佛性(寶瓶氣拙火定也很重要)。
見證佛性之後,密教成佛是具足三身,還要修持法報化三身,從佛性修持幻身,由幻身修持星光身(寶瓶氣拙火定也很重要)。在持修三身時,一切輪迴種子與業報,自然而然的消融於三身光明。
在能量不滅的情況下,三毒五毒等煩惱的力量有多大,消融的力量就有多大,更加速了消融的進度,而且加速增長任運慈悲與智慧的能量(寶瓶氣拙火定也很重要)。這種消融不是用心觀修來的,是自然的,因為這些煩惱的本質就是佛智,就是菩提。
那是一種具足慈悲與智慧的喜悅。
一切戒律,就是佛性的任運。佛性顯現,在身、在口、在意,都是微幅調整,讓自己不受腦袋的影響,而是由佛性自然的運作。
成佛之前,一定要守戒的,沒有不需守戒的道理,成佛之後,所有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任運,戒律,也是自然而然的無違。
佛性是自然而然的止觀雙運、悲智雙運。
戒律,連佛陀都持守,我們凡夫怎麼可以不守戒呢?
師尊傳法時,曾說過不宜的事情,蓮耶絕對不敢去做,就是為了清淨的戒律。
所有的房子都要地基。
戒律是成佛的地基。
岡波巴祖師說過,平常心是道,這裡的平常心,不是我們一般人所言的平常心,而是本覺的心,是佛性,是無造作的心,是子光明,不再需要觀想,不再需要用力,也不需要排斥甚麼功課,也不會抗拒甚麼外境。
不進行禪定,也不失去禪定。
沒有立斷、沒有觀想的止觀雙運。
這是真實的、本覺的心。
就是平常心。
一切從戒律開始...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