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四門課(第三副修)則是融合了主副修的「慈、悲、大施心」之後開始的,換句話說,前面都是道理上的知道,現在則是真的付諸行動。

這門實修的課大概有幾個階段:
1.首先,因基礎的「慈、悲、大施心」,想救護眾生。
2.其次,因不厭其煩的救護,所以成就「無疲厭心」。
3.第三,因無疲厭,為了救護眾生所需,而「心無怯弱」學習經論。
4.第四,既然積極學習經論,自然可成就「一切經論智」。
5.第五,有了「一切經論智」,自然能隨上、中、下眾生的應、力、智去救護,而成就了「成世智」。
6.有了「成世智」,就可以慚愧勤修,而成就「慚愧莊嚴」,進而出離成就「堅固力」。
7.有了「堅固力」,自然可以供養諸佛、依教修行。

從上述七個步驟來看,這門實修課等於是前面理論課的實習實踐課,就好比大學商學院一年級學習會計一樣,總會有一門實習課,把教授上課的理論,在實習課中,由助教協助與教導實際的解題作業。

而且,這七個步驟具有非常綿密的邏輯,一步接著一步,環環相扣,非常有系統的達成最後的實際修行。

佛陀教法真是不可思議!

師尊真是偉大!

經文是這樣說的:

菩薩以此
慈、悲、大施心,為欲救護一切眾生,轉更推求世、出世間諸利益事無疲厭故,即得成就無疲厭心。

得無疲厭心已,於一切經論心無怯
弱;無怯弱故,即得成就一切經論智。

獲是智
已,善能籌量應作、不應作,於上、中、下一切眾生,隨應、隨力、隨其所習,如是而行,是故菩薩得成世智。

成世智已,知時知量,以慚愧莊
嚴勤修自利、利他之道,是故成就慚愧莊嚴,於此行中勤修出離,不退不轉,成堅固力。

堅固力已,勤供諸佛,於佛教法能如說行。

總結初地菩薩的訓練,就是可以成就十種淨諸地法,日後其他年級都需要這十種方法,所以稱為「淨諸地法」,在各地開始修行前,都需要這十種方法,先淨化一切後開始該地的修行。所以經文說這十種方法,就是

1.信、
2.悲、

3.慈、
4.捨、
5.無有疲厭、
6.知諸經論、
7.善解世法、
8.慚愧堅
固力、
9.供養諸佛、
10依教修行。


經文:

菩薩如是成就十種淨諸地法,所謂:
信、悲、
慈、捨、無有疲厭、知諸經論、善解世法、慚愧堅固力、供養諸佛、依教修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持靜者 的頭像
    持靜者

    持靜者 silentkeeper

    持靜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