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得小時候看古龍小說楚留香、金庸小說神雕俠侶,總是被小說家無限飛翔的想像空間給打動。

那時候,我有個朋友家裡有著金庸小說全套,我常去借書。甚至,因為羨慕他的藏書,立下誓願以後一定要收藏一套金庸小說全集!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就是金庸小說全集名稱第一個字的詩句。

到現在,學術界還以「金學」來形容金庸在文學界、小說界的影響力。

其實,金庸不姓金,金庸是筆名,原名「查良鏞」,我忘了是哪一本書他自己介紹自家祖先遇到文字獄的歷史(好像是鹿鼎記),那一段讓我印象深刻!

後來歷史課讀到明清兩代的文字獄,我才知道,原來這麼殘忍。

這篇文章所用的題目「維民所止」,就是金庸介紹他的祖先「查嗣庭」被文字獄所使用的莫須有罪名。

文字獄,一般指的是專制統治者對文人的一種迫害,《漢語大詞典》定義為「舊時謂統治者為迫害知識份子,故意從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羅織成罪」。

在專制社會中,文字獄是專制統治者拿讀書人開刀,為了殺雞儆猴,樹立權威、維護政權的手段。文字獄可以說是讀書人的惡夢,往往在莫須有的罪名下,成了鞏固政權的替罪羔羊。

文字獄是由文字羅織而成的,主要特點是尋章摘句,斷章取義,牽強附會,吹毛求疵,無限上綱,讓這些文字產生聯想,讓權力者有藉口對付寫下文字的人。

舉例來說,和尚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特別忌諱人家說僧、盜、光等字,連同音同義的生、道、亮、禿等也不行。

(這些字都跟他的過去有關,不能提也,提了要人命)

曾經有個僧人為了討好他,寫了一首「謝恩詩」:「金盤蘇合來殊城,玉碗醍醐出上方。稠迭濫承天下賜,自慚無德頌陶唐。」朱元璋看了大怒,認為詩中的「」是「歹」與「朱」合體,這個和尚等於是拐彎罵「朱」是壞蛋(歹),於是下令砍頭。

再舉金庸的祖先為例。

雍正四年,禮部侍郎查嗣庭擔任江西鄉試主考官,依據「詩經商頌玄鳥」的「邦畿千里,維民所止」,出了一道試題:「維民所止」。

這首詩的意思是,國家廣大的土地,都是百姓所居住的,裡面有為官要愛護人民的意思。

但是有人向雍正皇帝報告,說「維止」兩字是「雍正」去掉了頭,暗示要殺雍正的頭。

(雍正這兩個字去掉了上面的一點一橫,表示「雍正去頭」)

雍正大怒,欽定為「大逆不道」之罪,下旨嚴加查辦。查嗣庭來不及被殺,就先在獄中病死,死後才定讞,開棺戳屍梟首(連屍體都要砍頭),九族親屬被株連,有的被殺,有的被流放,有的被捕下獄。

這件事一直影響他的後裔「金庸」(查良鏞),還寫在他的著作裡。

乾隆皇帝時,翰林徐駿在寫公文時寫了錯別字,將「陛」寫為「狴」,就為了這個字,被移送審判。在審判過程中,有人發現徐翰林寫了一首「清風不識字,何事亂翻書」的詩句。

徐駿說,在曬書時,他看到風刮翻書頁,即興而作。審判的人認定明明就是大逆不道!「清」是清朝皇帝,「不識字」則是影射滿人沒文化,「亂翻書」是批評乾隆皇帝沒文化還亂編四庫全書(隱約有批判皇帝刪改四庫全書的內容),徐翰林因此丟了腦袋,下令滅族。

古人總說,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莫須有,就是根本不需要有,以此來誅殺異己。從文字上找罪名,可能比「莫須有」還要文明一點,只是,就是寫個文章,有必要錙銖必較,然後刻意曲解嗎?

前幾天來訪的朋友說,你的師父蓮生活佛寫了這麼多書,正好給人以文字獄的方式,來找他麻煩。

的確,這種文字獄的態度,真的是很可怕的用心。


可是,渡眾生不用文字語言,要怎麼弘法?

朋友說,這就是我佩服蓮生活佛的原因,也是每週都看他的節目的原因。

那你怎麼還不皈依啊?

朋友笑而不答。他帶著老婆女兒離開前,忍不住還是說了一句:「你寫這麼多文章,小心你師父的事在你身上重演。」

呵呵,請放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持靜者 的頭像
    持靜者

    持靜者 silentkeeper

    持靜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