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這個世界上,趨利避害,趨吉避凶,是一般人再正常不過的行為了。

遇到不順,都是大嘆倒霉,遇到順利,則是開心不已。

例如收到紅包,這個世間「約定成俗」的就是開心。

修行人應該不一樣。

師尊教我:「收到紅包,你不需要高興,要不是以前人家欠你甚麼,現在給你紅包,等於你收回以前帳。不然就是現在開始,你欠人家,以後要還給人家。」

師尊又說:「遇到人家罵你,你不需要難過,要不是以前你罵過人家,現在被罵是還債,還完就好。不然就是現在開始,人家欠你,以後他要還你這個罵業。」

祂說以前祖師收到供養,是嚎啕大哭,被人家輕賤,則是開心大笑。一般人看不懂,所以說這叫做「瘋癲行」,其實,以師尊的角度看,這是再正常不過的「正常行」。

祂說,這就是為什麼經典要說,起心動念都是業的原因。(後來在地藏經看到這句)

祖師的言行是這樣,基於佛陀所說人生就是酬業的道理,欠人家的業,還完是最重要的,所以趕快還債。

至於人家所欠自己的債務,以後可以用佛法度化。何況,所有的佛菩薩都有一大堆眷屬,眷屬哪來?就是這樣招來。

所有的起心動念,都有業力作用。

那就是無明所引起的「行」,也就是造作,為了「我」而起心動念。

只要不為自己想。

表面上不要為了自己,實際的內心(旁人看不到的部分)也不要為了自己。

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實踐)

三歲小兒都知道,八十老翁做不到。

所有的起心動念也只是一時、聚合,本來就是有起有落,有出現也有消失,這是心理的現象。

在生理上也找到證據,人活著,腦袋就是會出現這些「神經元放電」現象,不足為奇,可是一般人容易隨著念頭而走。

在生物演化過程中,我們腦袋中有個「蜥蜴腦」,是為了生存而動腦筋,這是生命的本質,無可厚非。

怎麼樣擺脫這個「蜥蜴腦」的作用,只是解決我執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就是意念上「為了自己」的習慣,活著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可說那是「蜥蜴腦」的作用,但是死去的人(或者說鬼神)呢?他們已經沒有蜥蜴腦,為什麼還有種種執著?

所以,不能單純說是生理現象,還有許多是生理以外的「甚麼」在作用。

為了自我,所以有各種慾望(加上蜥蜴腦的作用),修行人必須調和這些慾望,駕馭這些慾望。

打個比方,就像是開車一樣,讓自己是開車的那個,而不是任由慾望來開車,這就需要修行的功夫。要不然,慾望開車可是很危險的。


當年自殺回來後,師尊教我,一定要降低慾望,修行從降低慾望開始著手,讓慾望降低到只有能夠活著。

活著很簡單,每天就是三餐,吃得要均衡,不需要吃好、吃精緻,健康最重要。穿,更簡單,出家就是僧服了。住不過一張床,行則能代步。

祂說在台灣,只要求能活,並不困難,何況你是大學教授?你研究後現代現象對企業組織的影響,都談如何刺激消費,刺激消費就是鼓勵慾望,可是這不是修行人該做的。

2007年當時知道了這個道理,慢慢的,對於如何在大學職場、教授這一行沒有了發展的野心與慾望,對於爭取出人頭地,也越來越不去想了。學校常常開會要爭取招生與企業委托案,我也不太積極。那段時間的種種演變,施老師是企管系同事也是同門,她看得很清楚。

相反的,幫助別人的言行,變得更積極。(現在知道,積極也是多餘

師尊說,你以前寫的書是「顧客滿意」、「員工滿意」這兩種,其實,只有真的不為自己想的企業(只為顧客想),才能讓顧客滿意。只有不為自己想的主管與老闆(只為員工想),才能讓員工滿意。

祂問我,可能嗎?

當時,我真的啞口無言。

連一點點「薪水」、「業績」、「利潤」、「股利」、「金錢」、「升遷」、「地位」都不去想的員工、企業、主管、老闆,可能存在嗎?


大學都不可能!

非營利組織都沒辦法。

不為自己想,在這個世界是非常困難的。

就好比我現在在大願學會擔任常住,大願學會是個社團法人,最高決議與權力機關是「會員大會」,有一天我老了,做不動了,會不會被年輕一輩的會員大會趕出寺院?如果有那一天發生,我會不會生氣或難過?

又,或者某一天大願學會的會員大會不喜歡蓮耶,投票表決要把蓮耶趕出去,不聘任為常住,我會不會生氣或難過?

被自己一手帶大的地方驅趕走,能不能一樣的自在?

只要在這個世界,道理都是一樣的。順境該笑、逆境該哭?還是順境該哭、逆境該笑?

還有,師兄姐不贊助大願建寺,而贊助其他道場,我會不會生氣或難過?人家承諾要幫忙捐錢捐地,後來反悔不見了,甚至還在其他地方出言辱罵毀謗,傳入我耳,我會不會生氣或難過?

即使在非營利組織,不為自己想,不會這個組織想,仍然不是容易的事。

師尊說,修行是不容易的,不容易的才是修行。

八十老翁做不到。

又說,修行的道理就是這麼簡單容易。(易者有三,變易、不易、簡易)

三歲小兒都知道。

大願成立了三年半,自己慢慢地就懂了,看破或不看破,都是緣起緣滅。看不破就被緣起緣滅給迷惑,看破之後,清楚明白這就是緣起緣滅,自然而然的,隨著緣起緣滅而行,好事不會開心,壞事不會傷心。

如此道心,道心如此,證量亦是。

師尊說,不去管它還會在的,才是真的。

道心、證量、幻身、佛性皆是。

開心才有,感覺好才有,不算。

如果有好的事情,不會主動。

如果有壞的事情,不會拒絕。

只能負責自己的身口意。

自己以外的,不能負責。

某名人說的這句話「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用在修行上,頗有幾分道理。(雖然他說的意指不在修行,而在把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持靜者 的頭像
    持靜者

    持靜者 silentkeeper

    持靜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