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做人處世的標準要一致,這是從小到大,都被要求的,或者,都這樣教導孩子。

標準必須有普遍性,而不是搖擺不定,今天河東,明天河西。

但是,這種一致性在現在的社會中,變成了很困難的事情。

比如說,以前曾經發生一個大企業家,因為兒子有了小老婆,一怒之下,把兒子趕出家門的故事。

學生問我,我都說,別被表象給蒙蔽了。

何以故?老爸自己都有三四個小妾了,己身如此,如何要求兒子?

兒子也不過才一個小老婆,不是嗎?

若因為這樣而要趕兒子出家門,那麼,他應該先趕自己至少三四次才對。

否則,己身不正,何以齊家治國?

這是英文的make sense的問題,因此,這個將兒子掃地出門的事情,肯定另有文章。

果不其然,十多年下來,的確可以看出,隱情為何。

這種世間很難的言行標準,是修行要做到的。

如果不難,那麼怎麼叫做修行呢?

「這個事情真的是,有難度,所以要訓練。」最近上課總這樣分享。

人生就是這樣,懂得道理不管多少,應該一體適用。特別在修行上,誠實、踏實的付諸行動,才是修行。

師尊教我,如果所悟是空,那麼所有的事情都要看空。能把人家的病痛看成空,也要把自己的病痛看成空。要病人不要唉痛看醫生,自己生病也不要哀叫看醫生。

人家失意落魄,沒關係,因為一場空。好的,自己失意落魄,也是沒關係,因為還是一場空。真的都是一場空,怎麼可以區分人家就是一場空,自己卻苦惱得痛不欲生呢?

師尊又教我,如果所悟是有,那麼所有的事情都要看有。能看重看有自己的錢財,那麼也該教人看重看有他的錢財。叫人家放棄錢財,自己放不下,那就是不適當的。

自己肚子餓了要吃東西,人家肚子餓了也該勸他吃東西。不能說,我餓了要吃,你卻不可以,因為我需要「有」來填飽肚子,你則是不需要。

不能要求別人放下,自己卻愛得不得了。不能自己不要的,卻跟別人說這樣沒關係。

如果要說空,就該人我一起空。

如果要說有,就該人我一起有。

空的標準一致,有的標準也要一致。不該因為人我之分,而有空有之差別待遇。

心念意識上的「人我之間」差別判斷,其實反應了一種「你我不同」的態度,這是「你我不同」的執著,也就是「人我執」。

師尊說,我們是大乘行者,無緣大慈,就是大慈無關有緣無緣與否,同體大悲,就是大悲不分形體相同與否。

反正,只有慈悲而已,其他都沒有了。

包括想、說、做「慈悲」,都沒有。

師尊說,慈悲,就是因為不是慈悲,才是慈悲。

好比是,血液在血管裡面流動。

如果說,不懂「真空化有」,那麼自己早就死透了。

不知道已經死過幾遍了!

哪可能還活得自在快樂呢?

常常真空化有,常常還歸虛空,這是每天都要做的。因為世間總有病苦,永遠不可能沒病沒痛。

好像投資學講的「破水桶理論」,一個人想要有錢,一定要少花錢,多賺錢,這樣才能存出第一桶金。

回歸虛空來化解,也是要多化解,少背負。

可是,少背負,那是不可能的,不僅是誓願,根本就是比生命更重要事情。

大乘菩薩道,沒有不代受,沒有不賜福的。

賜福是給與眾生快樂,是「慈」。代受是拔除眾生痛苦,是「悲」。

實踐菩薩道,就這兩件事。

兩件是也只是一件。

慈悲也就是智慧,智慧也就是慈悲。

一也。

既然不可能少代受,剩下的,只能多化解了。一旦化解的速度與質量不及背負,那又慘了,必然病業出現。

為甚麼還要在身上顯現這些病痛之苦?一方面,警惕自己不可安逸,以免過得太好,忘了世間總有病痛之苦。另一方面,套句電影台詞「出來混的,總有一天要還」,該酬業總要酬業,至於誰來酬?

眾生就是自己。

都是自己來酬。

既然眾生就是自己,那麼誰修出福德功德呢?

眾生。

自己修出來的,不就是你修出來的嗎?

平等,一樣,自然。

很簡單的,平常心。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也是你的。

你的業障病痛就是我的,我的福德功德也是你的。

標準一致,沒有人我差異。

斷去人我執,擺脫人我執的制約。

連「你就是我」都是不存在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持靜者 的頭像
    持靜者

    持靜者 silentkeeper

    持靜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