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師尊說,讀聖賢書很重要,因為可以知道許多自己不知的事物,學習許多自己沒想過的見解。

聖賢書可以依靠,可以作為安身立命的依據,當作出世修行與入世行道的學習對象。

可是,聖賢書卻不能當成自己的成就。

也就是說,師尊、祖師、佛陀的證悟,不能當成自己的證悟。

師尊、祖師、佛陀說的話,不能當作自己的成就來說。要說,必須說出自己的見解,自己的證悟。

他要大家射箭,也請大家不要抄經書,便與這個道理有關。

他說,這不是他發明的論點,而是祖師陳那菩薩所說。

陳那菩薩寫了集量論之後,發現實在太難了,除了法稱法師以外,大概沒幾個人看得懂,因此,他又針對自己的「論」寫了「略解」,就是日後學習因明的重要參考資料「集量論略解」。

他以比較簡單的敘述句,而不是偈言,來說明他自己創作的因明學巨作「集量論」。

不過,也沒有簡單到哪,如果沒有師尊這樣的大善知識來解讀與教導,坦白說,看上三年,也看不下兩句。

如何形容一本書難懂?只有作者親自再寫一本來解讀,別人才能看下去,這樣真的夠難懂了。

不過作者自己為了解讀自己的第一本,而創作的第二本,也沒有比較容易懂多少。

先回到證量的問題上。

自己的證悟,自己的見解,叫做現量,直接了悟的道理,而不是經過類比、推論或比喻等方法而來的道理(這叫比量)。

由比量而得的領悟很好,如果可以,最好進一步在禪定中得到定解,也就是不會改變,不會變異,更不可能推翻、顛撲不破的真理,這時候才是真正的現量。

同時,如果因為師尊、祖師或佛陀所說的句子而有所瞭解,那叫做聖言量,又稱聖教量。

陳那祖師認為聖言量不是真實量,只是假名量。就是缺少了實修實證的工夫,使得修行往往沒有真的「內化」。

讀來的東西叫做知識,如果沒有內化的過程,例如關閉五官的禪定,內化依舊遙不可及。

也就是說,可惜,知識始終都是知識,無法從知識變成常識,再從常識變成生死不改的真理。

為甚麼?

因為沒有自己的心得,沒有自己的收穫。

沒有創造。

祖師說這種情況叫做沒有新知,如果沒有新知,就不是真正的見地。為甚麼?

很簡單,因為以後對境若起,很自然就會升起貪念、瞋恨等念,這時候的自己的念頭,等於推翻了前面從聖言量、聖教量上面所學的那些見解。

明知到五蘊五陰假合的身體,在沒有對境時,都可以完全不在乎。可是,對境一出現,愛美愛漂亮的念,自然又出現。

明知道修行要精進,面對人家妨礙了自己,也要忍辱,可是對境一出現,抱怨與髒話都會出口。

明知道這個世界都是因緣假合,平日清淨無為,等到對境一出現,談戀愛的談戀愛,炒股票的炒股票。

所以師尊、祖師都說聖言量不可以當作自己的成就,要講出自己的見解,尤其用白話來講。

師尊教導我,如果說,自己有了甚麼證悟,很好,在世間八法的吹拂下,你的證悟還是不是堅固,你是不是真實的金剛心?

他說,許多箭,射中了,但是行為不對,那就是沒有悟。

他說,先聽其言,後觀其行,所悟是量非量,其實很清楚明白。

真實的證悟,不會再有後續的貪瞋癡生起。

行為要對,要符合所悟!

難怪,人間真是好學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持靜者 的頭像
    持靜者

    持靜者 silentkeeper

    持靜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