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學期快要結束了,研究生的論文口試大多安排在最近,有的才開始第一次論文前三章的口試,有的已經通過前三章口試的研究生正要準備最後全文審查的口試。

昨天與自己指導的研究生討論論文,有一位別的教授指導的研究生也來「順便」問一下我的意見。不管我說了甚麼,總是會加上這幾句:「你老闆的意見才是重點,因為是他要簽字讓你通過,不是我。也不要拿我的意見去反駁指導教授,因為觀點見解與主修專長都不一樣,不能拿來一起比較。」

回想自己唸書過程,挑選指導教授的理由,主要還是欣賞這位教授,認為他的學識值得自己好好學習。當我自己具備學位可以擔任指導教授後,來找我的學生,都建議他們多觀察我這個人,是否與他們合得來,還有,與其他老師再談談,說不定別人更適合他。

把這樣的經驗推演到修行上,我們跟隨某位師父也有類似的情況。

在密教裡,皈依某位上師之前,要先彼此觀察三年,為的就是讓師父瞭解弟子,也讓弟子瞭解師父,甚至有的上師還會鼓勵想皈依的人們多去看看、多比較之後再決定。

等到皈依之後,不該做的,包括挑上師的毛病,陽奉陰違,對於上師不恭敬等等,在密教十四根本戒與事師五十頌都有詳細說明,在此不多言。只是,漢人受到漢傳大乘佛教影響太深,對於密教的瞭解真的很少,往往把密教的皈依當成顯教的皈依,這樣並不恰當。

我常發現,學術上的研究生與指導教授關係,在修行上也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修行的關係更嚴謹,不過,也有可以推論思考的地方。

當初挑選這個指導教授,就是因為他有值得自己佩服學習的地方,那麼就該好好向指導教授學習,而不是表面上學習,背地裡抱怨。如果研究生是這樣的態度,他的論文品質不佳的機會大增,他的研究結論可能不佳。

如果指導教授講的內容、指點的方向有疑問,本來就該溫和的提出,而不是與指導教授爭論,如果研究生與指導教授有這樣的爭論出現,只有自己倒楣,因為會跟這位指導教授發生這樣的爭論(我知道有的甚至嚴重到吵架打架),也會跟其他指導教授發生爭論,永遠也學不會指導教授的學問。

如果研究生發現自己與指導教授不合,那麼就「默摒」吧!即使是更換新的指導教授,也不該對前任指導教授惡言相向,甚至態度輕蔑,因為新的指導教授也會想,未來某天這位學生一定也會這樣對我。默摒,就是見面依舊恭敬,但是盡可能少見,在舊的指導教授背後,也不該批評他,沈默才是最好的態度。

如果研究生輕蔑自己的指導教授,其實,還是換人比較好,我們可以這樣猜想,表面上老師說甚麼,學生都點頭,結果背地裡學生動不動就指責自己的老師,有時候還拿別的老師的意見來批評自己的老師,這樣的師徒關係是很不穩固的,一方面內心不屑自己的指導教授,一方面又選讀自己指導教授的課,甚至不斷拍老師馬屁,這樣很奇怪。

密教裡,上師說甚麼就是甚麼,弟子不該拿上師的咒音去批評上師錯了,如果這樣想,那麼不如默摒,換一位上師,因為上師傳了法,卻又私底下指責上師的錯,接著又參加上師的法會,接受自己認為是錯的上師的灌頂,這樣不是很錯亂嗎?

密教的皈依,是嚴格的師徒制,真正的、典型的師徒相傳,一切都是師父將自己的心得,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傳給弟子。既然是上師修證的心得,那麼代表著具有足夠的證量,弟子是甚麼證果都沒有的凡夫眾生,怎麼有立場與資格批評自己皈依的上師呢?

我們根本上師是漢人,很多咒音經過千年相傳之後,都會有些不太一樣,何況還有上師修證的加持力在內,怎麼好意思去指責修改根本上師的咒音,說他的唸誦是錯誤呢?一方面說師尊是錯的,一方面又參加師尊的灌頂,一方面不遵照師尊所傳的法去修持,一方面又參加真佛傳承的同修,這樣充滿矛盾的心理與行為,當然,我知道,世人皆如是...

密教的根本上師比學校的指導教授更偉大,其中規定比學校更嚴格,如果連鬆散的「指導教授與研究生」學習關係都做不到,怎麼可能把密教這麼嚴格的「根本上師與弟子」學習關係做好呢?

世人總是充滿著矛盾而不自知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持靜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