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內而外,由外而內...

手就是手,分甚麼手心手背呢?

*********************

由空性而生出,由無相而有相,不管幾種菩提心,在體,在用,都是一樣的菩提心。沒有空性的發願,也是一種暫時的,不堅固的。

這樣的菩提心,還是會退轉...

如實了知,就是本本源源的、根本上的知道,那麼,不就是真實了知了嗎?當行者真實的了知一切諸法的實相,菩提心,立刻存在,非常平常的,非常自然的,完全不需要有所為或有所不為的。

這樣的菩提心,是自然湧現...

菩提心也是空性的。

發願的菩提心,需要更多更多的實際活用,就是師尊說五祖要六祖莫要急著去弘法,應該有更深刻的體會,更多的活用之後,才有足夠的經驗可以與人教化,這時候的體悟才夠堅固。

發願的可以看見本來的,本來的可以強化發願的,這,不是一,是甚麼?二者本同,不論基、道、果,也只是強名而已...

菩提心,沒有發願的菩提心,沒有發願的自己,沒有菩提心所發想的對象。換句話說,沒有「菩提心」名相,沒有能所,真的不思,甚麼都不想,真的沒有心,不可得心,心不可得。

在這樣的情況下,菩薩才能夠「不著於身,能棄於命」,「一切諸心悉空寂,受諸異報相亦爾,名色相貌既如是,清淨具足有光明」。(月燈卷五)

發願的菩提心還是可以慢慢深入空性中,慢慢的,好像冰塊融入水中,可是,佛陀說很久以前,曾經有位「因陀羅幡幢王佛」告訴當時的菩薩(佛陀自己,那時是比丘):「第一難,於彼菩提發心難。」

發菩提心,難,行菩提心,難,證菩提心,難。難,不是辦不到...

我們還是有自由意志,有努力的空間...

當我們放棄努力,那時候定業自然也會出現,因為是我們自己決定停下腳步,放棄繼續前進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持靜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