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看看,後面的品質檢定越來越難、標準越來越高...
第一類:(基本徵兆)
一身戒。二口戒。三意戒。四業清淨。五渡諸因緣。六悟解諸陰(中陰現象)。七得界平等(三界六道)。八除諸入相(執著於相)。九斷滅諸愛(貪染)。十證於無生(寂滅)。
第二類:(屬於意念的,可以倒著看,比較容易懂)
一入諸法性。二顯示諸因(諸因顯示)。三不壞於果(於果不壞)。四現見諸法(諸法現見)。五修集於道(於道修集,四聖諦)。六與佛俱生。七智慧明利。八入諸眾生樂欲之智。九得於法智。十入無礙辯智。
第三類:(與身有關,也可以倒著看,比較容易懂)
一善知文字智(看得懂佛經,都是佛法式的文言文)。二已渡諸事。三得音聲智。四於界平等。五得界平等心生踊悅(快樂,踴躍的古文)。六得於喜分。七得不曲心(沒有扭曲的心念)。八威儀調伏。九得質直心。十色無瞋變。
第四類:(與行為舉止有關)
一面常怡悅。二言詞和雅。三恒先慰問。四常不懈怠。五恭敬尊長。六供養尊長。七生處知足。八修善無厭。九邪命清淨。十安住阿蘭若(住廟也快樂)。
第五類:(與煩惱習氣斷除的方便法門有關)
一地地安住智。二正念不忘。三得陰方便智。四界方便智。五入方便智。六證諸神通。七滅諸煩惱。八斷除習氣。九心常勇猛。十住不淨觀。
第六類:
一知犯方便。二滅諸有流。三斷諸結使。四已渡諸有。五善識宿命。六於業果無疑。七於法思惟。八求於多聞。九得於利智。十得調伏地。
第七類:
一不恃持戒。二不妄想分別。三無有輕躁。四住不退相。五出生善法。六厭離惡法。七不行煩惱。八不捨於學。九分別諸禪。十得一切眾生樂欲之智。
第八類:
一善分別生處。二得於盡智。三善知語言智。四棄捨俗緣。五厭離三界。六不起下心。七不著諸法。八攝受正法。九守護正法。十知律方便。
第九類:
一滅諸諍。二不相違。三不.訟。四忍平等。五得忍地。六自攝於忍。七善擇諸法。八心樂具戒。九決定方便善於問答。十善分別句義智。
第十類:
一於法出生方便智。二善知義非義出生智。三前際智。四後際智。五現在智。六三世平等智。七善解三輪智。八心安住。九身安住。十善護威儀。
第十一類:
一不壞威儀。二分別威儀。三威儀端雅。四善解說誼。五得世智。六好施不慳。七恒舒施手。八常施不絕。九無物不施。十有慚。
第十二類:
一有愧(提防自己身口意上傷害別人)。二棄捨惡心。三不捨頭陀。四於信無爽。五常行喜行。六捨所坐處施諸尊長。七捨於憍慢。八善攝於心。九善知心相應。十善知心起。
第十三類:
一善知義智。二善知法智。三遠離無智。四善入微細心。五識心自性。六善知法去來方便。七善知一切語言智。八善得詞無礙差別。九得義決定方便智。十棄捨非義。
第十四類:
一親近善人。二與之同事。三聽受其教。四遠離惡人。五修禪起通。六不著禪味。七遊戲神通。八得於世智。九遠離施設假名。十不厭有為。
第十五類:
一得利不忻(樂過頭)。二逢衰不慼。三稱而不悅。四譏而不憂。五譽之不增。六毀之不減。七不苦。八不樂。九不親在家。十不在僧眾。
第十六類:
一捨不恭敬。二行於恭敬。三禮儀具足。四捨無禮儀。五不污俗家。六守護佛法。七宴默少言。八言行不.。九與彼言談善能方便。十降伏諸怨。
第十七類:
一善知時節。二於諸凡夫不可知想。三於諸貧賤不起輕心。四有乞即施。五於諸貧者任乞不障。六於諸破戒不起嫌心。七念欲救彼。八善知所作。九攝受正法。十捨於財食。
第十八類:
一不營積聚。二讚歎持戒。三訶責犯戒。四敬奉持戒無有諂心。五一切所有悉皆能施。六誠心勸請。七如說而行。八承事智人。九於諸法決定深樂修行。十得譬喻智。
第十九類:
一於前際方便。二修善為首。三有諸方便。四斷除諸相。五棄捨諸想。六善知事相。七能演諸經。八於諸違順善得方便。九於諦決定。十證於解脫。
第二十類:
一所言真直。二顯自性智。三言說無疑。四繫想於空。五修於無相。六知無願性。七得四無畏。八於戒堅固。九入正具足。十得於智慧。
第二十一類:
一繫想一緣。二少結親知。三不起濁心。四棄捨諸見。五得陀羅尼。六得智。七得明。八安住。九住持。十正勤。
我(版主)覺得,很多說能夠在三摩地中有所證悟或有所相應的說法,其實可以用這二十一類共計兩百一十種的徵兆或特質來自我檢定,當然,能符合的項目越多,三摩地的品質越好,能符合的程度越高,三摩地的品質越好。
檢定之外,也是一種自我要求的兩百一十種標準,我也是這樣自我要求的。
- Jun 16 Mon 2008 00:00
佛陀說三摩地可以產生甚麼徵兆或特質?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