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過去一直根據根本上師於書上與禪修中的教導。當看了上一篇文章後,才發現其實所修習的方式,正是這種方式。所以,大手印(mahamudra)的傳承乃是來自於大寶法王一脈,如根本上師所指導,行者頭上依序向上坐著根本上師、十六世大寶法王、密勒日巴祖師、瑪爾巴祖師、那洛巴祖師、帝洛巴祖師、金剛總持,以及其他大手印歷代傳承祖師,至於剛波巴祖師,根本上師書中未提及,可是禪修中祖師曾出現提示需加入觀想,因為剛波巴祖師乃是出家相,與其他祖師不太一樣。

(寫完這段後,也跟天寶師兄講這番話,行者還說要問根本上師是否要觀想,結果...隨手一翻根本上師的書,果然要觀想剛波巴祖師...呵呵)

行者的修習方法,正是如此,先小乘出離不淨禪觀,接著大乘菩提心禪觀,最後金剛乘本尊禪觀。當了悟一切不再起妄時(此時即不再貼任何的標籤,煩惱也是自己貼的標籤,也就是悠然見浮雲的修習,參考下文第十八點),自然自身自成本尊,自身即是虛空,自身升起拙火。坦白說,金剛乘現在才剛踏進門檻而已,行者還需要更加努力。行者會找到這篇文章,也是承襲根本上師的指引,而取得人間證據作為印證。

根本上師的傳承極為多元,行者此文只能提示噶舉派(白教)的修習概略,無法解釋根本上師其他傳承的修習方式,包括道家、格魯派、寧瑪派、薩迦派、總持派等。事實上,由此可以看出根本上師誓願之偉大,因為這幾個總和的多元傳承已經極為廣博了,而非金剛乘其他單一傳承。如果同門蒙根本上師傳授其他金剛乘傳承,本文僅供參考,行者不確定是否歷程上有何異同,只是成佛道果一致而已。

行者把把前一篇有關於白教修持方法的重點摘要如下,前一篇已經以不同顏色表示,這一篇重新排列,但,不能取代前一篇,因為這是「法」,不可以「開甚麼玩笑,要命的」:

1.第一,要使一個人能產生此等心靈體悟所做的基礎工作。第二,經由漸進的禪修功夫將一個人的直觀力真正顯發出來。
  
2.除了體驗當下一切的顯現外,別無其他稱之為真實的東西。
  
3.實相不是藉用人的思考能明白的,它只有我們心中清明、開放,不被其他事物占有時才能見到。

4.教導我們一個超越我執的途徑。

5.啟發觀力的第一步,就是出離。

6.覺觀的第一個層次是「毘缽舍那--觀」,「清楚觀見」之意,

7.小乘的修法是禪坐,將心輕輕的專注於呼吸之上,並對周遭的一切保持清醒。

8.再經過相當時間的修行後,念頭便會跟著止斷,而在無念中生起清明的覺觀,這就是「毘缽舍那」,它永不受偏見和希望的染污。

9.在這種體驗中,我們會猛然發覺以往我們自己心中所認為的事物都非真實的,它們只是隱藏在我們心中的一些錯誤而且是不可靠的想法和概念而已。

10.小乘法的基礎穩固以後,也就是藉由觀修而能掌控我執之後,第二個階段的訓練,也就是大乘法的修習便開始了。

11.小乘仍帶有一個微細的自我。

12.大乘的修行則是要設法除去小乘這種微細的心靈依賴。

13.絕對的修法包括持續的禪修,而經由此修行,行者會逐漸熟悉無我和無緣的層面,此稱為絕對菩提心。行者對於舞動和活躍的心緒不再像之前那樣感到畏懼,這可助我們消除對輪涅的二元之見,並生起無住的體驗,也就是一種無所依緣的狀態。

14.這項修行包括不斷拋棄自我的領域,同時儘可能的幫助他人。反需更要將過失由自己承擔,代眾生受苦,令一切眾生脫離輪迴大苦。

15.小乘和大乘法是修行金剛乘的前行基礎。

16.大乘更發現無住和無所住緣。任何體悟必須以「無住」而評斷之,在金剛乘看來,此與小乘雷同,將導致產生二元之見,只是它是在一個更為微細的層面而已。

17.只修習空性而無法享用淨化後之六識的人,正有如一隻鳥由船上飛起,在空中環繞一陣後,又落回船上一樣。

18.學習金剛乘必須更進一步出離,需要認識大乘對空性的微細執著,並願意捨離對精神與物質的二元分別,甚至對「無住」這個概念也要澈底消除,一種毫無主觀、概念、希求、評斷和分別等的了悟,當下性、空性、光明性和燦爛性。世界之所以光明是因為當行者對事物不再起妄時,世界就顯得十分生動活潑,而其之所以燦爛則因為世界是神聖的,同時充滿著莊嚴和力量。

19.必須經過踏實和刻苦的修行。

20.將自己觀想成為本尊,其次再將外在的世界觀想成為本尊的淨土以示其莊嚴性。接著再觀自化的本尊與外在現象的本尊的淨土乃合一不二,也就是自己的內在世界與外在觀象是無分別的,它們僅是指同一實相的兩種顯現而已。

21.不論是坐禪或動禪,自己和外境皆被觀成本尊和本尊的淨土。

22.見到本尊乃表示我們見到了存在的基本層面。本尊乃是一種無緣、無我之智,以及一切現象爾如是的展現。

23.噶瑪巴的勝觀就是能見到一切現象諸法當下之實相的深奧觀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持靜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