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安釐王問天下之高士。子順曰:「世無其人也。抑可以為次,其魯仲連乎。」王曰:「魯仲連、強作之者,非體自然也。」答曰:「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文、武欲作堯、舜而至焉。昔我先君夫子欲作文、武而至焉。作之不變,習與體成,則自然矣。」

上面這段文字,出自孔子後裔的作品「孔叢子」第十六卷。

孔子順說,人人都是做作的。

君子的做作,是一直到死,都不會改變的。

一般人不是一直到死都不改變,而是隨緣即變,一時可以,無法永遠隱藏。

歷史上最有名的案例之二,就是周公與王莽。

周公恐懼流言時,王莽禮賢下士時,剛好是兩個對照。

周公,在死後的歷史評價來說,他就是「人皆做作,作之不止」。王莽剛好相反,「人皆做作,乘時改之」,因此古人才說:「假使當時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

人的真假,是需要時間,才有辦法來評斷的。

要不然怎麼看得出這個人是什麼樣的人呢?

說,很簡單。

做到,很困難。

而且,要持續的做,一直到死,都不會改變。

難怪達摩祖師會說,普通人隨緣變,得道者隨緣變。

差一字,差很多。

我認識的警察朋友說他們在辦案的經驗顯示,為非作歹之人,不可能藏很久,總有一天,必然露出馬腳。

真正的修行人,是不會隨著外境而起伏變化,就算心念上也有起伏,但是不會為之受困,反倒是可以駕馭自身的念頭。

成道者,不是沒有感情,沒有情緒,如果沒有情緒情感,那是石頭

只是不為所動。(驅動)

一般人不一樣,永遠被情感情緒所驅動。

匹夫見辱,拔劍而起,血濺三步。這是古人對於一般人遇到了侮辱的時候,會採取什麼行動的講法。

可是修行人不一樣。

一般人被羞辱會生氣,忍不住,接著就是言語行動上的衝突。

修行有成的人被羞辱會生氣,忍得住,不被情緒所驅使,所以可稱調御丈夫

回到一開始的孔子順之言。「作之不止」很重要,一生一世都是如此去做,人家罵也是這樣,人家誇也是這樣,不管罵或誇,都是無關於自己要做或不做。

一利、二衰、三毀、四譽、五稱、六譏、七苦、八樂都不為所動

因為作之不止,也就是「作之不變」,久而久之,「習與體成」,習慣這樣了,也就是串習久之、熏修久之,成果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現了。

修行之道,不論何家之言,都是大同小異。

人皆作之,做作於凡夫之事,就是凡夫。

如果能夠做作於佛菩薩之事,又能夠「作之不止」、「作之不變」,當然有機會「習與體成」。

只要能夠「習與體成」,佛菩薩也是自然而已。

只是,要做作一輩子,到死都不變,到最後一口氣都不改,那可是真的不容易了!

好一句:「人皆作之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持靜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