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哲學家花了很多時間探討人間知識上的邏輯,經過很多年之後,也累積了很不錯的成果。
在過去受過的學術訓練中,比較少探討純邏輯的概念,因為背景是企管博士學位,純邏輯不太容易出現在此領域,若有,也是純邏輯的企業管理應用,屬於邏輯理論的應用。
等到博士班後期開始寫論文(博四到博七這四年),愛上了「後現代主義」的論述,那時候才開始下功夫去閱讀(哲學)純邏輯與社會科學的邏輯學。
邏輯上知道的事情,真的做起來,卻是未必實現得了。舉例來說,自己曾經開設企管顧問公司,以前都會叫那些企業老闆不要太愛錢,應該多愛員工。當自己是老闆時,員工每次影印一張資料,他們看到的是紙,我看到的卻是錢。這樣的狀態,大概持續了半年,才能夠回復為看到紙張而不是鈔票。
知識的知易行難,在此可見一斑。
正所謂知易行難的結果,才導致修行上實修非常不容易。說,很簡單,做得到才厲害。
哲學、佛學博士的邏輯一定很好,若沒有實修,也只是知識的堆砌,當自己遇到事情、緣起境現時,往往無法把所堆砌的知識活活運用,結果就看到佛學博士寫了一大堆修行生死、解脫成就的論文,自己卻做不到。遇到升等獎助不順暢,那套佛學知識完全隱藏不見,反倒是抱怨連連。
論文寫得很精彩,充滿著放下執著、安定人心的邏輯知識,為甚麼自己對於升等獎助的執著放不下,自己的內心充滿著貪嗔癡而不安定呢?
沒有經過實修的佛學純知識,就是不完整的。因為說別人都很容易,當事不關己時,佛學知識一大堆,當自己遇到狀況時,佛學知識拋腦後。
換言之,這就是知行不合一時,邏輯出現的混亂。
佛法(佛經)是包含著邏輯的,當佛陀說到某個解脫方法時,不同經典幾乎都是相同的名相(名詞),講的東西都一樣,甚至修行途徑的解說都近似相同,在不同的佛經中往往可見這類證據。
這就是可以串起來的地方!
師尊的文集也有類似的情況!
散在不同書、不同文章裡,懂得的,就知道哪裡接哪裡剛好串在一起。
這是邏輯。
這就是佛法五明之一的「因明」之學(其他還有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內明等四明)。
有的人佛法名詞說得頭頭是道,一般人往往被唬過去,可是,我們仔細看他寫的、說的,前後文對照著判斷,就可以知道這個人的前言與後語不搭。
為甚麼會這樣?因為缺乏實修。
修證的路上風光都差不多,不可能有個凡夫修成正果的道路,與過去已經成就的諸佛菩薩完全不同,也許路上有點差異,但是到達每個節點的時候,經驗都是類似的。因為,這就是修行的一般化現象,個人修持經驗是不同的,但是個人修持成果都是類似的。
路途未必相同,成果則是放諸四海皆準。
有的人看很多資料,很多名詞都朗朗上口,的確可以唬過很多人,但是,矇不過實修的行者。
因為只看不修持的人,不知道怎麼把這些散亂的意念或知識串在一起,讓自己可以建立前後一致的系統化知識,所以常常出現顛三倒四的現象,甚至自言修持程度很好,卻往往邏輯不通。
實修可以把腦袋散失的知識串起來,因為那是以自己走過的經驗為根底,學習各種佛法知識時,實修經驗就是最佳的串珠金剛鏈,把一切名詞知識都串在這條解脫金剛鏈上面,進一步更加深自己修持的功夫。
所以,不必用到很高深的邏輯,用這些人講過的話反問他自己,馬上就被問倒了。
以前,第一篇具有學術評價的期刊論文被刊登時,覺得自己邏輯很好。
後來,開始跟著師尊學習佛法,發現自己邏輯其實不好。
慢慢的,隨著實修經驗越來越完整,才知道為甚麼以前的邏輯不好,因為過去都只是知道,卻不能實踐,這樣往往前後邏輯會不一致。
接著,開始研讀大藏經後,更清楚知道佛法的邏輯完全超乎人間邏輯的詮釋論述。也就是讀著讀著,不禁掩卷大嘆:「這才是完整的、有系統的邏輯。」
在網誌裡的文章可以發現,開始時很少講邏輯,當時間過了某個點,邏輯的內容越來越多,那個某個時間點(或者,期間)就是很大的關鍵,因為可以用金剛鏈把佛法串在一起,更進一步發掘出佛法博大精深的那一面。
邏輯,就是金剛鏈!
大藏經有這樣的現象,師尊文集也有這樣現象。
本來邏輯不好的人,實修的經驗會幫助這個人邏輯變得很完整。因此,可以從邏輯的完整性來判斷修行程度,包括前後一致與知行合一(判斷方式很多,邏輯只是其一)。
與學問無關,與學識無關,更與學歷無關(禪宗六祖的示現,就是最佳範例)!
為甚麼?修行是讓人腦袋更清楚,不是更混亂!
清楚的腦袋,邏輯一定完整;混亂的腦袋,根本沒有邏輯的章法!
一個沒有邏輯章法的人,往往反映出來的是混亂的腦袋,而不是清楚的腦袋,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有很好的修行功夫呢?
以實修的邏輯做為金剛鏈,即便遇到了佛學博士,也不會畏懼辯論,因為自己才是真正的寶。我記得這在岡波巴大師傳記中提過,等到實修程度顯現後,「現在就是佛陀降臨也沒有甚麼膽怯了。過去與有學問的人談話的時候,總有些不安和靦腆,現在卻毫不在乎的把他們拋在腦後了。」(岡波巴大師全集選譯,頁333)
前些時候才有類似經驗!
這是我們行者應該要明辨慎思的啊!
在過去受過的學術訓練中,比較少探討純邏輯的概念,因為背景是企管博士學位,純邏輯不太容易出現在此領域,若有,也是純邏輯的企業管理應用,屬於邏輯理論的應用。
等到博士班後期開始寫論文(博四到博七這四年),愛上了「後現代主義」的論述,那時候才開始下功夫去閱讀(哲學)純邏輯與社會科學的邏輯學。
邏輯上知道的事情,真的做起來,卻是未必實現得了。舉例來說,自己曾經開設企管顧問公司,以前都會叫那些企業老闆不要太愛錢,應該多愛員工。當自己是老闆時,員工每次影印一張資料,他們看到的是紙,我看到的卻是錢。這樣的狀態,大概持續了半年,才能夠回復為看到紙張而不是鈔票。
知識的知易行難,在此可見一斑。
正所謂知易行難的結果,才導致修行上實修非常不容易。說,很簡單,做得到才厲害。
哲學、佛學博士的邏輯一定很好,若沒有實修,也只是知識的堆砌,當自己遇到事情、緣起境現時,往往無法把所堆砌的知識活活運用,結果就看到佛學博士寫了一大堆修行生死、解脫成就的論文,自己卻做不到。遇到升等獎助不順暢,那套佛學知識完全隱藏不見,反倒是抱怨連連。
論文寫得很精彩,充滿著放下執著、安定人心的邏輯知識,為甚麼自己對於升等獎助的執著放不下,自己的內心充滿著貪嗔癡而不安定呢?
沒有經過實修的佛學純知識,就是不完整的。因為說別人都很容易,當事不關己時,佛學知識一大堆,當自己遇到狀況時,佛學知識拋腦後。
換言之,這就是知行不合一時,邏輯出現的混亂。
佛法(佛經)是包含著邏輯的,當佛陀說到某個解脫方法時,不同經典幾乎都是相同的名相(名詞),講的東西都一樣,甚至修行途徑的解說都近似相同,在不同的佛經中往往可見這類證據。
這就是可以串起來的地方!
師尊的文集也有類似的情況!
散在不同書、不同文章裡,懂得的,就知道哪裡接哪裡剛好串在一起。
這是邏輯。
這就是佛法五明之一的「因明」之學(其他還有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內明等四明)。
有的人佛法名詞說得頭頭是道,一般人往往被唬過去,可是,我們仔細看他寫的、說的,前後文對照著判斷,就可以知道這個人的前言與後語不搭。
為甚麼會這樣?因為缺乏實修。
修證的路上風光都差不多,不可能有個凡夫修成正果的道路,與過去已經成就的諸佛菩薩完全不同,也許路上有點差異,但是到達每個節點的時候,經驗都是類似的。因為,這就是修行的一般化現象,個人修持經驗是不同的,但是個人修持成果都是類似的。
路途未必相同,成果則是放諸四海皆準。
有的人看很多資料,很多名詞都朗朗上口,的確可以唬過很多人,但是,矇不過實修的行者。
因為只看不修持的人,不知道怎麼把這些散亂的意念或知識串在一起,讓自己可以建立前後一致的系統化知識,所以常常出現顛三倒四的現象,甚至自言修持程度很好,卻往往邏輯不通。
實修可以把腦袋散失的知識串起來,因為那是以自己走過的經驗為根底,學習各種佛法知識時,實修經驗就是最佳的串珠金剛鏈,把一切名詞知識都串在這條解脫金剛鏈上面,進一步更加深自己修持的功夫。
所以,不必用到很高深的邏輯,用這些人講過的話反問他自己,馬上就被問倒了。
以前,第一篇具有學術評價的期刊論文被刊登時,覺得自己邏輯很好。
後來,開始跟著師尊學習佛法,發現自己邏輯其實不好。
慢慢的,隨著實修經驗越來越完整,才知道為甚麼以前的邏輯不好,因為過去都只是知道,卻不能實踐,這樣往往前後邏輯會不一致。
接著,開始研讀大藏經後,更清楚知道佛法的邏輯完全超乎人間邏輯的詮釋論述。也就是讀著讀著,不禁掩卷大嘆:「這才是完整的、有系統的邏輯。」
在網誌裡的文章可以發現,開始時很少講邏輯,當時間過了某個點,邏輯的內容越來越多,那個某個時間點(或者,期間)就是很大的關鍵,因為可以用金剛鏈把佛法串在一起,更進一步發掘出佛法博大精深的那一面。
邏輯,就是金剛鏈!
大藏經有這樣的現象,師尊文集也有這樣現象。
本來邏輯不好的人,實修的經驗會幫助這個人邏輯變得很完整。因此,可以從邏輯的完整性來判斷修行程度,包括前後一致與知行合一(判斷方式很多,邏輯只是其一)。
與學問無關,與學識無關,更與學歷無關(禪宗六祖的示現,就是最佳範例)!
為甚麼?修行是讓人腦袋更清楚,不是更混亂!
清楚的腦袋,邏輯一定完整;混亂的腦袋,根本沒有邏輯的章法!
一個沒有邏輯章法的人,往往反映出來的是混亂的腦袋,而不是清楚的腦袋,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有很好的修行功夫呢?
以實修的邏輯做為金剛鏈,即便遇到了佛學博士,也不會畏懼辯論,因為自己才是真正的寶。我記得這在岡波巴大師傳記中提過,等到實修程度顯現後,「現在就是佛陀降臨也沒有甚麼膽怯了。過去與有學問的人談話的時候,總有些不安和靦腆,現在卻毫不在乎的把他們拋在腦後了。」(岡波巴大師全集選譯,頁333)
前些時候才有類似經驗!
這是我們行者應該要明辨慎思的啊!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