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稱為發光地,當三地菩薩安住在發光地時,必然渴望遠離欲望與種種不善的行為,如經文所說,開始學習禪定,因為三地菩薩知道禪定的大效益,所以慢慢學習,從初禪開始,一直到無色界定,都會學習,偶有無色界定,色界定也不少,大多數都在欲界定中,不過不會沈迷在欲界定中,「但隨順法故,行而無所樂著」。經文說:

1.菩薩住此發光地時,即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住初禪;
2.滅覺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住第二禪;
3.離喜住捨,有念正知,身受 樂,諸聖所說能捨有念受樂,住第三禪;
4.斷樂先除,苦喜憂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住第四禪;
5.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種種想,入無邊虛空,住虛空無邊處;
6.超一切虛空無邊處,入無邊識,住識無邊處;
7.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少所有,住無所有處;
8.超一切無所有處,住非有想非無想處。

三界的定境可以用這樣的關係來形容:

1.欲界定:樂
2.色界定:光明
3.無色界定:無念

到了後來修某些法時,又可分成欲樂定、樂空定(空樂定),還有寂滅定,寂滅定後面還有其他三昧功課,在此不表。這三種的主要特徵都不一樣,常簡稱為樂明無念,其中,禪定到無念,也就是無色界定時,將會出現所謂神通。

不過,這些禪定覺受在三地菩薩時,都是剛開始體驗,最佳狀態如經文說的,就是都不要執著。對於人間的色身來說,欲界定的「樂」是最容易令人沈迷的,氣走於身上脈道時,那種摩擦感就是樂,和性行為很像,千萬不能沈迷,精氣神、生物電能等能量絕對不能外漏,也不能執著此種樂,因為這種樂不是恆久的,也只是五官五感的假象。

三地菩薩的樂受,是會停滯甚至墮落的,因為執著於樂,以後還是會投生在欲界天。隨著禪定功夫日深,還會出現光明或無念,一旦執著光明,也會投生色界天;一旦執著無念,也會投生無色界天。

因為執著都不能自在,不能自在,就不是究竟了。所以佛陀把心外求法的稱為外道,在古時印度,佛陀以及阿羅漢們都修習過傳統印度宗教(外道)的拙火,拙火都會產生樂明無念,因此在佛經中談論拙火的部分不多,卻有個弔詭現象,就是大家都會修火光三昧,甚至很多阿羅漢都是火光三昧入滅。

為甚麼有此弔詭現象?為甚麼這個技法在佛經上不是主流,卻是修行技巧的主流?技巧是共法,轉化內涵的修持才是佛法不共、殊勝的地方

拙火不是火,而是能量,每個人身上都有的能量,有人說是靈魂的能量,我覺得不止,師尊說還有其他一切內分泌等物質的能量,都是所謂「拙火」的能量,才是真實完整的。

心外求法的外道也修拙火,就像現在有人說洋人修拙火,修得好得不得了,其實錯了。因為心性沒有得到解脫,最多、最了不起,就是把這個色身修成天色身,天色身就是投生到色界天。

相對於欲界天的人間來說,色界天是不錯了,可是色界天上去還有無色界,福報壽命都是有限的。只要是生在三界中,都不是自在的,投生在不能自在的地方,只不過是普通與好的差異,都不是圓滿究竟的情況,終究要輪迴。不能自在穿梭在三界六道中,當然有苦(這是佛法基本道理),只有更超勝的菩薩與佛的境界,才是我們學佛要追求的。

洋人修拙火,那是因為他們的文化專注在控制的觀念,能夠控制身體的一些變化,讓他們覺得分外興奮,但是,那又怎麼樣?心性不能解脫,頂多就是天色身,距離心性與色身同步解脫的佛法的拙火定,不如太多了。

哪個洋人修拙火定修成密勒日巴大師呢?完整究竟的不學,學個半弔子的,造成自己在心性上很明顯有大問題。因為佛法的拙火帶來解脫,所有身體脈結打開,氣走通暢,心性更是加速自在,貪嗔癡更是減少。

外道的拙火能修成開闊,能修成寬坦鬆軟中空嗎?天色身也無法究竟圓滿啊!何況怎麼可能越修越鬱結?越修越憤恨不平?貪嗔癡越來越嚴重,這樣的外道拙火能帶來解脫嗎?皈依傳承自佛陀的密法,卻不依照佛法的拙火修持,反倒去修不究竟的技法,皈依與修持不同調,不是自相矛盾嗎?

佛法的拙火應該是越修越清澈,越修越自在,越修越快樂,能藉由拙火證悟空性,不管順逆都會視之平常。佛法(或密教)拙火的修持,不會讓人越修越嫉妒,更不可能越修越心理不平衡。凡事憤恨不平的,越來越唯己獨尊的心態,越修越缺少慈悲心,那就是拙火修持有了偏差。

為甚麼外道也修拙火定?道理很簡單,與禪定是所有宗教共通的道理一樣,那是技法的問題。可是,關鍵不在技法,而是內涵不懂內涵、只有技法的修持,是非常危險的

這樣的偏見、邊見,不是佛陀與師尊希望我們弟子出現的偏執現象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持靜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