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地菩薩的階段,已經可以懂得把一切有形有相的現象都當成實相,也就是懂了有為法的本質是「無常、苦、不淨、不安隱、敗壞、 不久住、剎那生滅、非從前際生、非向後際去、非於現在住」。

同時,這種有為法的本質也是「無救、無依,與憂、與悲,苦惱同住,愛憎所繫,愁慼轉多,無有停積,貪、恚、癡火熾然不息,眾患所纏,日夜增長,如幻不實」。

換言之,三地菩薩已經懂(這種「懂」,我認為是知識道理上的懂,還不是禪定親證,更不是生活或睡夢中),而且認為這種現象是讓自己更加渴望出離於一切有為法,向佛法的智慧解脫更接近,因為三地菩薩在過去兩個年級的修行中,已經清楚知道佛法的「不可思議,無等無量、難得無雜、無惱無憂,至無畏城,不復退還,能救無量苦難眾生」。

在三地菩薩的課業中,出離,是非常重要的關鍵。不管是出離有為,出離色相,還是出離輪迴,三地菩薩一定會生出出離心,非常清楚明確的出離心。

按照我對岡波巴大手印四瑜珈的瞭解,三地菩薩的課業與四瑜珈的第一個「專一瑜珈」有密切關係,而且從三地菩薩的課業開始,才是四瑜珈的範圍,前兩個年級的課業則是修習四瑜珈的基礎。

當三地菩薩知道了如來的智慧如此廣大圓滿浩瀚無際,相對於眾生的無邊無量過患,心裡面更是興起了十種悲憫眾生的意念。

這十種悲憫之心,包括了:
1.見諸眾生孤獨無依,生哀愍心;
2.見諸眾生貧窮困乏,生哀愍心;
3.見諸眾生三毒火然,生哀愍心;
4.見諸眾生諸有牢獄之所禁閉,生哀愍心;
5.見諸眾生煩惱稠林恒所覆障,生哀愍心;
6.見諸眾生不善觀察,生哀愍心;
7.見諸眾生無善法欲,生哀愍心;
8.見諸眾生失諸佛法,生哀愍心;
9.見諸眾生隨生死流,生哀愍心;
10.見諸眾生失解脫方便,生哀愍心。

三地菩薩見到了眾生界裡面充滿著無量苦惱(苦與煩惱),發心為了解除眾生界的苦惱,一定要大精進,把五官關閉起來,在心輪中深思:

『此等眾生,我應救,我應脫,我應淨,我應度;應著善處,應令安住,應令歡喜,應令知見,應令調伏,應令涅槃。』

事實上,眾生界是度不盡的,因為佛有三不能,其中第一個就是能度任何眾生,但是無法度盡眾生界(不能度化全部的眾生)。

明明知道不行度盡眾生界,卻還要發這樣的大心大願,這還是延續初地與二地的誓願,即使成佛,依舊無法度盡眾生界,卻還是披星帶月、奔波三界六道中,只為了不捨一個眾生!

三地菩薩是如此厭離一切有為法,如此悲憫一切的眾生,知道佛的一切智智絕對可以對眾生產生巨大利益,這時候決心依照如來的智慧去救度眾生,又把五官關起來,在心輪中深思:

『此諸眾生墮在煩惱大苦之中,以何方便而能拔濟,令住究竟涅槃之樂?』

接著繼續深思:

『欲度眾生令住涅槃,不離無障礙解脫智;無障礙解脫智,不離一切法如實覺;一切法如實覺,不離無行無生行慧光;無行無生行慧光,不離禪善巧決定觀察智;禪善巧決定觀察智,不離善巧多聞。』

三地菩薩這樣觀察並且有所得之後,自然決心勤修,只要能聽聞佛法,就會產生大歡喜,如經文所說:「倍於正法勤求修習,日夜唯願聞法、喜法、樂法、依法、隨法、解法、順法、到法、住法、行法。」

既然三地菩薩是這樣的勤求佛法,自然對於所有珍貴財貨都不會吝惜,再也不會認為任何物質是非常難得可貴,只覺得自己的人生能遇到佛法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所以,三地菩薩對於自己身家內外的財物,只要為了求得佛法,沒有甚麼不能捨,沒有甚麼不能恭敬學習,沒有甚麼驕傲我慢不能捨,沒有甚麼辛苦的事情不能做,沒有甚麼苦痛不能承受。

只要能學習佛法!

如果三地菩薩聽到了一句以前沒聽過的佛法,馬上生起大歡喜心,遠遠超過得到了三千大千世界的種種珍稀;如果聽到一句正法偈言是自己從沒聽過的,馬上生起大歡喜心,遠遠超過當轉輪聖王;若能從一句沒聽過的偈言,幫助自己清淨菩薩道的修行,遠遠超過當無量千百劫的帝釋天!

如果有人對三地菩薩說:『我有一句佛所說法,能淨菩薩行。汝今若能入大火阬,受極大苦,當以相與。』三地菩薩會怎麼想?

三地菩薩當下會這樣想:『我以一句佛所說法,淨菩薩行故,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大火滿中,尚欲從於梵天之上投身而下,親自受取,況小火阬而不能入!然我今者為求佛法,應受一切地獄眾苦,何況人中諸小苦惱!』

不過是個小火坑!怎麼不能入呢?為了求佛法,受盡一切地獄的苦痛都值得了!這是多麼宏大的心願!這是多麼偉大的求法心態!

佩服!我們遠遠不如!

三地菩薩最後一個特徵,就是實修!因為三地菩薩知道這麼千辛萬苦才求得佛法,怎麼可以只有口說就足夠清淨自身呢?當然要攝心安住,好好實修!因為「如說修行乃得佛法,非但口言而可清淨。」


經文: 
 
菩薩摩訶薩住第三地已,觀一切有為法如實相。所謂:無常、苦、不淨、不安隱,敗壞、不久住,剎那生滅,非從前際生,非向後際去,非於現在住。

又觀此法無救、無依,與憂、與悲,苦惱同住,愛憎所繫,愁慼轉多,無有停積,貪、恚、癡火熾然不息,眾患所纏,日夜增長,如幻不實。

見如是已,於一切有為倍增厭離,趣佛智慧,見佛智慧不可思議、無等無量、難得無雜、無惱無憂,至無畏城,不復退還,能救無量苦難眾生。

菩薩如是見如來智慧無量利益,見一切有為無量過患,則於一切眾生生十種哀愍心。何等為十?

所謂:見諸眾生孤獨無依,生哀愍心;見諸眾 生貧窮困乏,生哀愍心;見諸眾生三毒火然,生哀愍心;見諸眾生諸有牢獄之所禁閉,生哀愍心;見諸眾生煩惱稠林恒所覆障,生哀愍心;見諸眾生不善觀察,生哀愍心
;見諸眾生無善法欲,生哀愍心;見諸眾生失諸佛法,生哀愍心;見諸眾生隨生死流,生哀愍心;見諸眾生失解脫方便,生哀愍心。是為十。

菩薩如是見眾生界無量苦惱,發大精進,作是念言:『此等眾生,我應救,我應脫,我應淨,我應度;應著善處,應令安住,應令歡喜,應令知見,應令調伏,應令涅槃。』

菩薩如是厭離一切有為,如是愍念一切眾生,知一切智智有勝利益,欲依如來智慧救度眾生,作是思惟:『 此諸眾生墮在煩惱大苦之中,以何方便而能拔濟,令住究竟涅槃之樂?』

便作是念:『欲度眾生令住涅槃,不離無障礙解脫智;無障礙解脫智,不離一切法如實覺;一切法如實覺,不離無行無生行慧光;無行無生行慧光,不離禪善巧決定觀察智;禪善巧決定觀察智,不離善巧多聞。』

菩薩如是觀察了知已,倍於正法勤求修習,日夜唯願聞法、喜法、樂法、依法、隨法、解法、順法、到法、住法、行法。

菩薩如是勤求佛法,所有珍財皆無吝惜,不見有物難得可重,但於能說佛法之人生難遭想。

是故,菩薩於內外財,為求佛法悉能捨施。無有恭敬而不能行,無有憍慢而不能捨,無有承事而不能作,無有勤苦而不能受。

若聞一句未曾聞法,生大歡喜,勝得三千大千世 界滿中珍寶;若聞一偈未聞正法,生大歡喜,勝得轉輪聖王位;若得一偈未曾聞法,能淨菩薩行,勝得帝釋梵王位住無量百千劫。

若有人言:『我有一句佛所說法,能淨菩薩行。汝今若能入大火阬,受極大苦,當以相與。』

菩薩爾時作如是念:『我以一句佛所說法,淨菩薩行故,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大火滿中,尚欲從於梵天之上投身而下,親自受取,況小火阬而不能入!然我今者為求佛法,應受一切地獄眾苦,何況人中諸小苦惱!』

菩薩如是發勤精進求於佛法,如其所聞觀察修行。此菩薩得聞法已,攝心安住,於空閑處作是思惟:『如說修行乃得佛法,非但口言而可清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持靜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