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地叫做離垢地,顧名思義,遠離一切污垢,遠離污垢的方法,基本要求就是守戒遠離十不善業,這十種不善的業,將染垢我們的未來並且帶來惡報。

這種守戒與遠離十不善業,不是勉強的,而是自然而然的,因為原文有很關鍵的兩個字「性自」:「菩薩住離垢地,性自遠離一切殺生,...」,表示「本性很自然的遠離...」的意思。

也就是說,二地菩薩自然而然的守戒,不是痛苦勉強的守戒!這是二地菩薩與一般凡夫明顯的差異。

所以,遠離十不善業,也就是守著戒律,我們佛弟子的基本戒律,就是五戒: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十不善業也是從五戒延伸出來的。因此金剛藏菩薩告訴解脫月菩薩,二地菩薩是遠離十不善業的守戒菩薩,包括:

一、戒殺生:性自遠離一切殺生,不
畜刀杖,不懷怨恨,有慚有愧,仁恕具足,於一切眾生有命之者,常生利益慈念之心;是菩薩尚不惡心惱諸眾生,何況於他起眾生想,故以重意而行殺害

二、戒偷盜:性不偷盜,菩薩於自資
財,常知止足,於他慈恕,不欲侵損;若物屬他,起他物想,終不於此而生盜心,乃至草葉不與不取,何況其餘資生之具

三、戒邪淫:性不邪
婬,菩薩於自妻知足,不求他妻,於他妻妾、他所護女、親族媒定及為法所護,尚不生於貪染之心,何況從事!況於非道

四、戒妄語:性不妄語,菩薩
常作實語、真語、時語,乃至夢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語,無心欲作,何況故犯

五、戒兩舌:性不兩舌,菩薩
於諸眾生無離間心、無惱害心,不將此語為破彼故而向彼說,不將彼語為破此故而向此說,未破者不令破,已破者不增長,不喜離間,不樂離間,不作離間語,不說離間語,若實、若不實。

六、戒惡口:性不惡口,所謂:毒害語、麁獷語、苦他
語、令他瞋恨語、現前語、不現前語、鄙惡語、庸賤語、不可樂聞語、聞者不悅語、瞋忿語、如火燒心語、怨結語、熱惱語、不可愛語、不可樂語、能壞自身他身語,如是等語皆悉捨離,常作潤澤語、柔軟語、悅意語、可樂聞語、聞者喜悅語、善入人心語、風雅典則語、多人愛樂語、多人悅樂語、身心踊悅語。

七、戒綺語:性不綺語,菩薩常
樂思審語、時語、實語、義語、法語、順道理語、巧調伏語、隨時籌量決定語,是菩薩乃至戲笑尚恒思審,何況故出散亂之言

八、戒貪欲:性不貪欲,菩
薩於他財物、他所資用,不生貪心,不願不求。

九、戒嗔恚:性離瞋恚,菩薩於一切眾生恒起慈心、利
益心、哀愍心、歡喜心、和潤心、攝受心,永捨瞋恨、怨害、熱惱,常思順行,仁慈祐益。

十、戒邪見(愚癡的一種徵相):又離邪
見,菩薩住於正道,不行占卜,不取惡戒,心見正直,無誑無諂,於佛、法、僧起決定信。

這十點有兩個共通的要點。第一,一個人會出現這十種言行,都是心念所起才反應在身口上,沒有這個心念,就不會有這樣的行動,即使有行動,也不會染垢,才能作得到「染法不染、嗔法不嗔、癡法不癡」,這是更高的密法,在此暫時不談。

心念是問題,是大問題,戒口、戒身,卻不戒心,這樣的行者能守戒是很奇怪的事情。戒!是非常重要的,連戒都不守,走到哪裡都只是個表面的行者,這樣與凡夫又有何差別呢?打著修行的旗號,卻行世俗的惡事,這樣的黑業是很巨大的。

第二,無意都有業了,何況故意蓄意為之的業?經文說非故意的惡都不可以了,何況是刻意去做的惡言惡行呢?

這就是以前我對於某些人刻意曲解師尊開示與文章的立場。這個世間很多人都會誤解別人,這是必然的,因為我們都不是別人肚子裡的迴蟲,這個世界也不是以意念來溝通的世界。但是有些人是故意的,故意曲解別人,故意誤導別人,明知不是卻又散佈錯誤的訊息,這樣的業非常嚴重,如此對待一般人、同門已經很嚴重了,還這樣刻意曲解根本上師,唉,這樣的人,惡業是重於須彌山的。

這些身口意犯戒的果報,不必等到甚麼護法空行的執法,自己一定先受到衝擊,而且會深深種在心田中,不管轉世多久時間或多少世,都是有業有報的。這種業報沒有誰處罰誰,都是自己造成的!前面寫過經文說「有業有報,作者不可得」,因為業與報都是隨著「識」,不是隨著色身

經文:

菩薩住離垢地,性自遠離一切殺生,不
畜刀杖,不懷怨恨,有慚有愧,仁恕具足,於一切眾生有命之者,常生利益慈念之心;是菩薩尚不惡心惱諸眾生,何況於他起眾生想,故以重意而行殺害!性不偷盜,菩薩於自資財,常知止足,於他慈恕,不欲侵損;若物屬他,起他物想,終不於此而生盜心,乃至草葉不與不取,何況其餘資生之具!性不邪婬,菩薩於自妻知足,不求他妻,於他妻妾、他所護女、親族媒定及為法所護,尚不生於貪染之心,何況從事!況於非道!性不妄語,菩薩常作實語、真語、時語,乃至夢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語,無心欲作,何況故犯!性不兩舌,菩薩於諸眾生無離間心、無惱害心,不將此語為破彼故而向彼說,不將彼語為破此故而向此說,未破者不令破,已破者不增長,不喜離間,不樂離間,不作離間語,不說離間語,若實、若不實。性不惡口,所謂:毒害語、麁獷語、苦他語、令他瞋恨語、現前語、不現前語、鄙惡語、庸賤語、不可樂聞語、聞者不悅語、瞋忿語、如火燒心語、怨結語、熱惱語、不可愛語、不可樂語、能壞自身他身語,如是等語皆悉捨離,常作潤澤語、柔軟語、悅意語、可樂聞語、聞者喜悅語、善入人心語、風雅典則語、多人愛樂語、多人悅樂語、身心踊悅語。性不綺語,菩薩常樂思審語、時語、實語、義語、法語、順道理語、巧調伏語、隨時籌量決定語,是菩薩乃至戲笑尚恒思審,何況故出散亂之言!性不貪欲,菩薩於他財物、他所資用,不生貪心,不願不求。性離瞋恚,菩薩於一切眾生恒起慈心、利益心、哀愍心、歡喜心、和潤心、攝受心,永捨瞋恨、怨害、熱惱,常思順行,仁慈祐益。又離邪見,菩薩住於正道,不行占卜,不取惡戒,心見正直,無誑無諂,於佛、法、僧起決定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持靜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