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也有類似經驗...

*******************

下午與兩位指導的研究生討論論文時,甲與我討論時,乙頻頻點頭;乙與我討論時,甲頻頻點頭。

兩位的題目不同,卻都在類似的地方遇到了困難。因為從文獻中找不出關鍵字,所以無法寫成問卷題目,即使找到了關鍵字,也無法從一個詞改變成一個問句。

有趣的就是,最後發現甲對自己的論文問卷矇喳喳,卻對乙的論文問卷了然於心;乙無力設計自己問卷的題目,卻對甲的題目很清楚。

最後,我建議他們兩位一起去修改,甚至,甲把自己的問卷交給乙幫他設計,乙把自己的問卷也交給甲設計,因為他們對另一個人的問題很瞭解,卻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

我不禁想起,以前念博士班時,幫老師帶兩位碩班學弟,也有類似情況。而且自己當指導教授時,每一年的研究生都是這樣。對自己的盲點不甚了解,卻很清楚別人的問題在哪。所以,有時候都要請這些同學說一下他對別人論文的意見,這樣子的交流,會更容易幫助他們領悟。

修行需要高度的自我警覺、自我警醒、自我覺察、自我反省、自我診斷、自我調整的能力。我們往往看得見別人的問題,看不見自己的問題,就是因為自我警覺、警醒、覺察之類的能力不足。

這次師尊開示禪定次第時說過,如果昏沈想睡,就要再提起來一些,避免睡著。意思就是自我警覺的能力,修行本來就要培養這種能力,因為我們不一定有機會遇到善知識,也不一定找得到修行進展差不多的同門一起努力,在外部資源不可依賴的情況下,唯有自己才能依靠了。

但是,我們看別人真的很容易,可能是因為事不關己,比較容易從清醒的旁觀者角度來看。對於自己的問題,總是想太多藉口理由,就好比心理學上的自利性偏差與基本歸因謬誤一般。

我問學生,為甚麼我與你討論你的論文時,你總是一臉茫然,可是你聽我討論另一位的論文時,你卻是耳聰目明。為甚麼?

兩位不約而同說:

挑別人的錯比較容易啦!

其中一位又補充:

他論文的成敗與我無關,沒甚麼好憂慮擔心,當然容易看到問題在哪。

另一位繼續補充:

事不關己,所以清楚。

嗯,有趣的回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持靜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