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說明:八識可以配合著四禪修持...我以順行(欲求解脫,尚未證悟空性時):初二三四;逆行(已經證悟空性之後,欲求為眾生行願,都不是造作的修持,而是自然而然的俱生的修持):四三二初來說明...

初禪:順行乃是沒有了鼻識、舌識,鼻子、舌頭都沒有感覺了,還剩五官的三識加上意識。所以回頭逆行五智時,成所作智將於此生起(二禪回初禪時),也就是要退回初禪天甚至只有很淺的禪定狀態。不過,成所作智會是最後才出現的,因為等所有智慧都生起後,這時候要修五官的覺受。

二禪:順行乃是沒有了五官的眼耳鼻舌身等五識,還有意識。逆行五智時,由三禪回到二禪,可以修「妙觀察智」的生起,因為這時候修意識的知覺,讓自己回復到「意」存在的階段,這時候越是回到初禪,也開始慢慢的恢復五識。

三禪:順行時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識都沒了,這時候進入潛意識中修持,所以師尊說「心樂」,完全封閉六識,就是一種六識的「閉關」。逆行時,要由四禪回到三禪,這時候可以修「平等性智」,行者在潛意識中已經「心佛眾生無別」,不再有「自我」,所以可以做到不被貪嗔癡所愚弄。

四禪:順行時連「心樂」都要捨,逆行時,可以修「大圓鏡智」,四禪可以見證空性。通常見證空性後,也見證「大圓鏡智」,因為已經修到了「阿賴耶識」的地步。但是,這裡有陷阱,四禪仍非究竟,至少四禪穩固後,還有「滅盡定」、「自性定」,也就是回到宇宙虛空意識裡的禪定,就是「無色界定」,
師尊說:「千萬不能以為四禪到了就圓滿了,尚未,尚未。」

師父在書上寫過,二禪有意識,三禪還有意識,四禪也有意識,二禪的是心識,三禪的是染垢的意識,事實上就是第七識,四禪的乃是清靜識,就是第八識。

問題在於有人以為清淨識就是全部,非也非也,四禪仍然有「禪」,清淨識依舊有「識」,如何無禪無識,那就是無色界禪定的修持,也就是先「空」的「空無邊」、「識」的「識無邊」、連「識」都沒有的「無所有處」、最後連「處」都沒有的「非想非非想」,也就是依照「諸天的階梯」書中的說明,祈求上師本尊護法的加持,再上升到無色界,才能回到(有人用「收攝」)法界體性,法界體性也還不是究竟,因為還要總結這五智,回到(收攝)到「無始無來、原始原來」的宇宙意識,那時候才是大圓滿的普賢王如來。

四禪天更不可以有執著,「捨」的念頭都要滅盡,想再深入修持「無色界定」,這也是「甚深禪定」,如果依照心經修持(例如禪修十二因緣至無十二因緣),可以達到無色界定,連「空」的念頭都不能執著,這時候唯一的「有」就是菩提心,唯一的「空」也是菩提心。

師父說了一個巧門,就是高王經,當我與高王經內的諸佛菩薩合而為一也無分不別的一味狀態下,就可以進入「無色界定」。但是,想修持「非想非非想定」,還要把我佛的空掉,也就是「哪來的佛」?哪來的「漏」與「漏盡」?哪來的空與有?佛不會說「我是佛」之類的...

也就是你是佛的灌頂中,第三次回答「......」。

再解釋一次,師父說了,「空無邊」就是無窮無盡的「空」,上下四方都是「空」,「你」還意識著「空」;「識無邊」就是「空」收攝到「識」,無窮無盡的「識」,上下四方都是「識」,與「空無邊」的關係就是「須彌納芥子」和「芥子納須彌」;「無所有處」則是芥子須彌「一如」,即使已經「一如」了,仍然有個「一」,也就是仍然有個甚麼的「處」(宇宙空間),有這個「處」就象徵著仍有細微、微妙的「沒有識」;等到「處」都沒了,那就進入了「非想非非想」。

我的比喻:「空無邊」先看到宇宙虛空,沒發現自己;「識無邊」發現自己身處宇宙虛空,好比「某次禪定發現自己在宇宙虛空中禪定」;「無所有處」則是我就是宇宙虛空,我和宇宙虛空一如,「非想非非想」則是宇宙不會認為自己是宇宙。

普賢王如來會說「我是普賢王如來」嗎?

不會,他甚麼都不會說,因為他不知甚麼是普賢王如來...

我知道,普賢王如來是宇宙虛空的擬人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持靜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